明清議和事泄,崇禎為堵眾口,拿兵部尚書做了替罪羊

明清議和事泄,崇禎為堵眾口,拿兵部尚書做了替罪羊

公元1642年(崇禎十五年),明朝和清軍打了兩年的松錦之戰,以清兵的全面勝利而告終。

明朝經此一役,致使關外明軍精鋭盡喪,松錦杏三城俱失,元氣大傷,洪承疇與祖大壽相繼降清。

雖説此役戰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有重要的一條,和當時的兵部尚書陳新甲等人的盲目催戰有很大關係。

戰後追究責任,陳新甲派到錦州前線任監軍的張若麟,被當做替罪羊下獄,陳新甲在崇禎的庇護下逃脱了責罰。

至此,明朝在遼東的最後防線,僅剩下山海關的吳三桂部。

明清議和事泄,崇禎為堵眾口,拿兵部尚書做了替罪羊

戰爭打到這個程度,明朝已經無力抗爭了,於是想到了議和。

其實皇太極這邊也好不到那裏去,他們雖然取得松錦會戰的勝利,但自身也損失慘重,已經沒有了繼續進攻的餘力。

所以對明朝這邊拋過來的橄欖枝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其實雙方議和這個想法,並不是臨時起意。

早在1627年(明朝天啓七年,清(後金)天聰元年)正月,當時任遼東巡撫的袁崇煥就和後金接觸過,雙方進行過和談。

當時雙方擬定的基本條件,金方每年以東珠10顆,貂皮1000張,人蔘1000斤交給明方;明方則以黃金1萬兩,白銀10萬兩,緞匹10匹,布匹30萬匹,交給金方,作為雙方的饋送。(《清太宗實錄》)

但是這次議和,隨着是年8月份的崇禎執政而暫時作罷。

明清議和事泄,崇禎為堵眾口,拿兵部尚書做了替罪羊

現在陳新甲一看大明已無力對付清軍了,遂舊事重提,想要議和。

一開始議和,是陳新甲派人和大清在秘密接觸,皇帝並不知曉。

但陳新甲將此事告訴了當時的兵部右侍郎、總督薊、遼、保定三邊軍務的傅宗龍。

傅宗龍離開京師去邊關前,將此事又告訴了大學士謝升。

謝升後來看邊疆危機,就把傅宗龍的話講給了崇禎。

聽到下面人有這種想法,崇禎就召陳新甲過來質問,陳新甲一看皇上知道了他們的秘密,頓時叩頭謝罪。此時在皇上身邊的謝升乘機進言道:“那邊如果肯議和,和也可以。”

聽了此話,崇禎帝默然不語——不反對就是代表默許了。

明清議和事泄,崇禎為堵眾口,拿兵部尚書做了替罪羊

從此,關於議和之事崇禎皇帝也摻乎了進來。

崇禎贊成議和,出於多方面的考慮。

當時的大明可謂是處於內憂外患之中,李自成等起義軍把中原攪了個天翻地覆,關外的八旗清兵也攻城略地,大明軍隊顧此失彼,弄得崇禎本人也常常夜不能寐。

現在的形勢是兩頭都顧,兩頭都顧不過來。不如捨棄一頭,專一對付另一頭。

內地的起義軍曾好幾次詐降,已經失去朝廷的信任。所以崇禎決定先把關外的戰事熄滅,以全力清剿起義軍。

要是議和成功了,至少有幾年的緩衝期,等消滅了起義軍之後,再和清軍進行最後的決戰。

以當時大明的軍力,就算不能完全消滅清軍,抵擋他們的進攻還是綽綽有餘的。

明清議和事泄,崇禎為堵眾口,拿兵部尚書做了替罪羊

君臣之間想的都很好,誰知道這麼秘密的行動卻讓言官們知曉了,他們認為違背了太祖皇帝當年制定的“四不”國策,即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不割地。所以大家都認為這是賣國投降行為,於是不依不饒的來找皇帝求證此事。

言官們以為此事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謝升為背後的主謀,於是紛紛上疏彈劾。崇禎經不住言官們的唇槍舌劍,為了堵眾人之口,遂將謝升罷官。

當時言官們彈劾謝升,並沒有真憑實據。可是後來陳新甲議和的密件不慎落到言官的手裏,這一下證據確鑿,言官們更加有了依仗,他們不依不饒,非要崇禎皇帝拿出明確的態度來。

不勝其煩的崇禎一個迫於壓力,一個也是為了推脱責任,於是將陳新甲下獄。

陳新甲並沒有意識到這件事情的嚴重性,在獄中還存在許多幻想,他給皇帝上書,列出自己過去的功勞,乞求皇上寬宥。

明清議和事泄,崇禎為堵眾口,拿兵部尚書做了替罪羊

這時的崇禎是什麼想法呢?——好好的事情被你搞砸了,自己也差一點背上賣國的罪名,這是絕對不可原諒的。

但是定什麼罪名呢?如果以私下議和的罪名處理陳新甲,罪名説不過去不説,還有可能讓言官們抓住自己的把柄。於是説道:

“他且勿論,戮辱我親籓七,不甚於薄城耶?”(《明史》)

最後給陳新甲所定罪名為:“失陷城寨”。

的確,作為兵部尚書,陳新甲對軍事上的失利應該承擔主要責任。對外,由於他的瞎指揮,造成松錦之戰的失利;對內,李自成的農民軍勢如破竹,已經斬殺了朱姓7位藩王。

就這樣,陳新甲最後被開刀問斬。最後一次和大清開啓的和談大門,就這樣轟然關閉了,明朝也失去這最後一次喘息的機會。

參考資料:《明史》 《明實錄》 《清實錄》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46 字。

轉載請註明: 明清議和事泄,崇禎為堵眾口,拿兵部尚書做了替罪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