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73歲的李鴻章訪問德國後,為何會仰天長嘆?
李鴻章知道國家的不足和落後,而其他國家(比如德國)都在發展,他的內心是非常的有心而無力的。認為當時國家的人在當時是多麼的可笑和可悲,不禁仰天長嘆。
李鴻章
李鴻章,本名章銅,字漸甫、子黻[fú],號少荃。安徽合肥人,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世人多稱“李中堂”。洋務運動領袖之一,而歷史上中國第一支西式海軍——北洋水師也是李鴻章主導創建的。
李鴻章作為晚清時代中興四大名臣之一,而且是其中排第一位的,他的成就超過了他的老師曾國藩。
但是李鴻章還是有很多令人詬病的地方。例如他簽訂了很多賣國條約,同時他也為他的家族及後人積累了鉅額的財富,曾經有宰相合肥天下瘦一説。
但不可否認的是,李鴻章絕對是那個時代中國的頂尖人物,他的才能見識都不是常人所能企及的。
而李鴻章也被稱為東方的俾斯麥,這可以説是一種誇獎,俾斯麥是一名鐵血宰相(全名:奧托·愛德華·利奧波德·馮·俾斯麥)。是德意志帝國首任宰相,人稱“鐵血宰相”,是因為俾斯麥對當時德國的貢獻很大。
而李鴻章被稱為“東方的俾斯麥”,可以説是一種很高的誇讚。德國一開始也沒有那麼強大,但是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帶領之下,德國無論是工業,還是軍事,均都發展迅速,成為了當時的強國。
李鴻章訪問德國
在二次工業革命結束之後,德國迅速開始的崛起,當時中國還處於清政府晚期,這個時候的清政府落後無能,簡直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閉關鎖國帶來的危害,在這一時期集中凸顯。
為了觀察列強如何運作,於是李鴻章就在世界各地進行訪問,而他的第一站就是德國。
德國的工業發展,是當時世界第三工業強國,所以這裏也是他重要的目的地,到了德國之後,他才明白了什麼叫做工業。
當時的德國,工業產值已經佔全世界,總產值的百分之十五。德國的鋼鐵產量,是當時世界總產量的百分之二十五。
這也僅僅是工業方面,就已經讓李鴻章震驚不已了,德國在各方各面都非常強大,他們的化學等領域,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是非常厲害的,到了1896年的時候,英國的很多東西,都是德國產的。
清政府此時,還在為修不修鐵路而爭執,而德國已經擁有了完整的,可以遍佈整個國家的鐵路網了,在歐洲排名第一。
不僅如此,德國人的生活品質還很高,在1896年時候的德國,已經實行了免費初等教育,入學率是百分之百。
而當時的清朝末期的情況,相信我們不用瞭解清朝的實際情況,猜都能猜到,很多人都是沒有文化的。有的連温飽問題都解決不了。讀就更讀不起了。
德國的工業發展,不僅讓李鴻章歎為觀止,就連當時英國和法國,都非常的害怕,德國的陸軍,因為工業的發展,一躍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強的陸軍。
李鴻章為何仰天長嘆?
相信看到這裏,大家已經沒有李鴻章為何仰天長嘆,參觀了他國的強大,越發的看見清政府的羸弱。
李鴻章在德國參觀了德國的兵工廠、德國的軍隊操練、進入市區參觀了德國的建築、民生。在兵工廠裏,李鴻章見識到了德國工業的強大,他們生產的槍炮不論是速度還是質量都遠遠超過了李鴻章在國內建設的兵工廠。
李鴻章觀看到了德國陸軍之後,甚至感慨道,要是清政府有十個營這樣的軍隊,就不會輸給日本,也不會怕那些列強了,可想而知當時的德國多麼強大。而清政府是多麼的羸弱。
為了完成使命,儘量地為大清爭取一些利益,並藉機吸取對方的強兵富國之道,李鴻章還是強打精神堅持訪問,並在德意志官員的帶領下,參觀走訪了一些近代化企業和軍工廠。結果,這位大清的中堂更為吃驚,他內心深處十分明白,自己的國家很難與之比肩。
而在19世紀60年代,李鴻章的主導下,開始了浩浩蕩蕩的洋務運動。
那時中國經濟在洋務運動的帶動下,實現了一定的發展,被稱為同光中興。中國甚至打造了一支世界排名前五的軍事艦隊。
但是,這個泡沫,在中日甲午戰爭出現之後就立馬破滅了。中國戰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
此時再看德國當時的情況。各方面都是清政府沒法比的,李鴻章失望了。清政府內憂外患,民不聊生,改革不能救中國,而自己也將老去。
一方面是統治岌岌可危的清政府,另一方面是發展蒸蒸日上的德國,身為清政府的官員,李鴻章自然會為清朝的統治產生擔憂和無奈,不得不連連嘆息。
在李鴻章參觀完德國後,又去了法國、英國等國家。李鴻章對英國各界進行了一番大考察。參觀了英國的議院、軍港和各類工廠,大為震驚。李鴻章所感觸的,不是歐洲的強大,而是相比之下,清朝已經孱弱到了無可救藥的程度。
結語:
李鴻章當時已經是70多歲的老人了,所謂人生七十古來稀,李鴻章當時已經處於隨時都可能去見上帝的狀態,所以在這次出行的時候,都隨船帶着棺材。只不過看到中國與德國的差距之後,李鴻章完全看不到清政府未來的希望。不是救國無策,而是明明知道怎麼做才能救國,卻沒辦法實行。
文/歷史紫陌閣
歡迎大家的關注和點贊,謝謝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