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次家訪

初冬的林芝,雪山躲進夜裏,寒風更凜冽了。

“叮鈴鈴……”下課鈴聲響起,林芝市八一中學的校園裏一下子喧鬧起來,學生們魚貫走出校門,往家的方向去了。

楊玲匆匆扒了幾口飯,披上一件厚外套,轉身消失在寒風中。穿過漆黑的318國道,避過一輛輛大貨車,她出現在6千米外的公仲村,闖進了一片大棚菜地裏。

“楊老師每次來,手都冰得很!”大棚菜地裏有兩間小木屋,門縫裏透着昏黃燈光,齊兆遠媽媽推門而出,一把攥住了楊玲的雙手。

20時許,楊玲開始了對學生齊兆遠的第5次家訪。

距離林芝3200千米的韶關,是楊玲擔任了12年音樂老師的地方。16個月前,她決定到西藏林芝支教,加入廣東新一批“組團式”教育援藏隊;16個月來,進行101次家訪,訪遍班上51名學生。

“捧着一顆心來,每個學生都是我的家人。”楊玲在厚厚的筆記本上,寫下每次家訪的見聞和思考,記錄班上51個學生成長的“秘密”。

家訪

林芝平均海拔3100米,雪山巍峨,峽谷逶迤。

去年7月,34歲的楊玲決定“自討苦吃”,到八一中學支教,並主動請纓當班主任。

“為什麼?”一聽説音樂老師要當班主任,廣東援藏教師、八一中學時任校長滕細浪脱口而問。

“我想用3年時間,做一件畢生難忘的事。”楊玲説。

“想清楚了,很辛苦的啊!”

“當班主任,才有更多時間跟孩子們在一起。”聽了這個直爽答案,滕細浪點了點頭。

當好老師難,當好班主任更難。有家長心存疑問:音樂老師能否做好班主任工作?

齊兆遠的成長“心結”,是楊玲的家訪解開的。在初中的第一次測試中,齊兆遠的成績幾乎全班墊底。楊玲皺起眉頭,決定去家訪。

齊兆遠家在318國道旁的公仲村,父母來自河南,以種菜為生。小學二年級時,齊兆遠在318國道出過一場車禍,昏迷了20多個小時才被搶救回來。“從此只要孩子在身邊,我便心滿意足了,不再要求他做作業、做家務。”齊媽媽説。

“這個英語單詞,會讀寫嗎?”“要有一本數學糾錯本……”家訪時,楊玲從音樂老師變成了全科老師,分析齊兆遠的弱勢科目,督促他查漏補缺,言行中有師者的慈愛,更帶着一份嚴厲。

“孩子可不能被我們慣‘廢’了!”這一幕,讓坐在一側的齊爸齊媽如遭棒喝。此後,齊兆遠每天一回到家,父母都會監督他按時按量完成作業,做力所能及的家務事。

11月12日,楊玲第5次對齊兆遠家訪,還帶來一個好消息:孩子的期中考成績前進了10名,名列全班中游。頓時,兩間小木屋亮堂堂、暖融融。

班上大多學生的成長環境與齊兆遠類似,父母忙於生計,疏於監護孩子。在多次家訪後,楊玲發現,家庭教育是育人的重要一環,家訪可以促進家校合作,給學生創造更優越的成長環境。

一發不可收!

援藏16個月來,楊玲進行了101次家訪,足跡遍佈每個學生的家,最遠到過30千米外的小村莊,同事們親暱地稱她為“家訪狂人”。

她還準備了一本厚厚的筆記本,記下了每次家訪的所思所想,每個學生的成長“秘密”:

劉帥回答問題緊張,特意安排他擔任班級“圖書長”,常和老師同學溝通圖書借閲;

單增貢覺數學分數低,數學老師給他“開小灶”,成績正迎頭趕上;

包孝旗每天自己打車,偶爾會遲到,忙於水果生意的父親意識到交通安全的重要性,現在堅持每天送孩子上學……

“面對面,才能心貼心。”楊玲感慨地説,每次家訪並非都完美,但感動常有。

家訪的過程,學生回饋的真摯感情,令她記憶猶新。第一次對齊兆遠家訪,他悄悄躲在廚房剝好了一盒花生米,塞到她手裏説:“楊老師,您的大拇指凍裂開了,我怕您剝不好花生,帶回去吃吧!”

回到宿舍,吃着花生,楊玲在林芝第一次流淚了。

家人

林芝是“雪域江南”,溪流蜿蜒,景色怡人。

這片人間淨土上,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們,在為生計而奔波。佘明陽、高才川、武文靜、向乾隆4名學生的父母便是如此。

他們家在30千米之外,父母忙着耕田種菜種水果,學生們只能一起租住在距離學校只有100米的龍泉小區。如今,這裏成為楊玲最牽掛的地方。

“你們在嗎?”晚上9時,楊玲來到龍泉小區門口,撥通了4個學生的電話。兩分鐘後,學生們歡呼雀躍地跑出來,把她圍住。

“開心嗎?”一走進宿舍,楊玲問。

“一聽説楊老師來了,我們趕緊跑下去,開心得很。”學生們説。

這是一次特別的家訪,沒有家長在場。楊玲知道,像學生這般年紀,父母不在身邊,最需要的是自律。

“你們要準時睡覺”“不要過度使用手機”“零花錢不亂花”……對這4個學生,楊玲不停叮囑,同學們住在一起,要相互關心關照,就像一家人一樣。

楊玲還知道,像學生這般年紀,父母不在身邊,最需要的是關心和鼓勵。

“我老家在湖南嶽陽,家庭也不富裕。但我從小知道,只有認真學習、勤練古箏,才能考上大學、改變命運。”楊玲分享,13年前在南昌航空大學藝術系畢業前,她考取了教師資格證,並舉辦一場個人古箏音樂會。正是這場演出,她與凡口學校“結緣”,成為一名初中音樂老師。

“學習一定要刻苦。那麼,學習是為了誰呢?”楊玲有所啓發地問。

“為了自己!”他們堅定地説。

這個晚上,楊玲再次想起了3200千米外,同樣百般牽掛的9歲兒子陳垣安。

在凡口學校,她遇見了愛人陳利文,組建了温馨家庭。此次援藏,得到了年邁父母、“戰友”陳利文的鼎力支持,只有兒子似懂非懂地問個不停:“媽媽,你去西藏幹什麼?什麼時候回來?”

“媽媽到西藏支教。”顯然,陳垣安對楊玲的答案不太理解。

今年受疫情影響,楊玲沒回韶關,而在暑假時,兒子來林芝探親。他在八一中學逛了一遍又一遍,再到魯朗小鎮、巴松措風景區玩了一圈,楊玲度過了一段難忘的親子時光。

“媽媽很優秀,是我學習的榜樣!”回家前,陳垣安十分不捨,淚眼婆娑。

“媽媽不能在身邊照顧你,因為班上51個孩子,也像你一樣需要媽媽的幫助!”楊玲説。

家園

林芝歷史悠久,民族文化多樣。

目前,林芝總人口約23.8萬人,有藏族、漢族、門巴族、珞巴族、獨龍族、納西族等35個民族和僜巴羣眾。

張婷婷是一名藏族女孩,文靜懂事、成績優秀。由於媽媽在外地、爸爸在務工,她與爺爺奶奶相依為命,常幹家務活,很能吃苦。

天剛剛黑,楊玲和張婷婷走過三個急轉彎,再越過一個陡坡,來到加丁嘎山的半山腰。這是張婷婷的家,一間小平房,簡陋而整潔。

“張婷婷,在期中考全班第一名,還獲得了林芝市首屆校園文化藝術節繪畫大賽初中組一等獎。”楊玲帶來了好消息,爺爺奶奶很開心。她同時提醒,張婷婷有些知識掌握得還不夠牢固,要學會及時梳理。

“我想考大學,走出大山。”對着長輩們,張婷婷説出了自己的夢想。

八一中學是一所多民族學校,1100名學生來自藏族、漢族、回族等20多個民族。學生們在這裏學習、跳舞、遊戲,組成了一個共同家園。

而在這個家園,楊玲有更多的嘗試——

在班裏,她用課餘時間教學生跳藏舞、新疆舞,還用流行歌曲改編“動起來”健康操,引導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在科組,她和老師們集體備課,把樂器古箏、笛子和歌舞融入音樂課中,讓學生感受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

在學校,她組建“箏韻悠揚”古箏藝術團,在雪域高原弘揚傳統民族音樂,打造一支帶不走的“藝術隊伍”。

真正拔“窮根”,還得靠教育。

“珠江潮起,尼洋逐浪……”不久前,在西藏自治區教育廳主辦的教育“組團式”援藏工作現場推進會上,楊玲領銜八一中學古箏社團奏響古箏合奏曲《粵藏果香飄》,細訴粵藏一家親的情誼。

12月的林芝,大雪來了,天更冷了。期末考將至,楊玲步履不停,家訪更密了幾分……

南方日報記者 吳少敏 鍾哲 郭鼕鼕 丁建庭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62 字。

轉載請註明: 第101次家訪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