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實一“夏”——台灣學生在大陸的“2021暑假故事”

充實一“夏”——台灣學生在大陸的“2021暑假故事”

  新華社北京9月1日電(記者王承昊、孟佳)追尋、求知、提升、嘗新……回顧剛剛過去的2021年暑假,4位就讀於北京高校的台灣學生感觸良多。不同的選擇,讓他們擁有了各自精彩的暑假故事。

  “這個暑假我過得很充實。”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研一學生林家萱説。她大學本科在台灣學習舞蹈專業,曾來北京交換一年,她發現“大陸的民族文化繼承和發揚得很好”。

充實一“夏”——台灣學生在大陸的“2021暑假故事”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大陸高等院校開始招收台灣學生,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年輕的寶島學子。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台生報考大陸高校的熱情依然不減。統計顯示,目前在大陸高校就讀的台生約有1.2萬人,林家萱便是其中之一。

  一年前,為了更好學習民族民間舞,林家萱從台北來到北京。這個暑假,她也沒有停止練舞,“類型太多了,總想多學一點”。

  “台灣少數民族和大陸南方少數民族在舞蹈上有很多相似之處。”林家萱説,少數民族文化的研究方法相通,她的碩士畢業論文準備以台灣少數民族舞蹈文化作為研究方向。

充實一“夏”——台灣學生在大陸的“2021暑假故事”

  大陸高校正加快推進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辦學質量不斷提高,不斷滿足台生多樣化的求學需求。林家萱説,民大是“雙一流”高校,具有民族特色,老師的教學會將舞蹈背後的文化貫穿其中,“這是我在台灣沒能感受到的”。

  中央民族大學往北5公里的清華園裏,台灣“理工男”陳柏翰正在研發一款發電設備的監控產品,它可以遠程監控新能源產品電流的傳輸方向。

  “大陸近幾年對新能源行業的重視,引領了我們專業的研究方向。”在這位清華大學電機工程與應用電子技術系博士生看來,清華的實驗設施和師資都是頂尖的,在大陸讀書讓他感覺“世界如此之近”。

充實一“夏”——台灣學生在大陸的“2021暑假故事”

  從研究生階段開始,陳柏翰便與大陸同學一起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研究。“申報時,我沒有因為台生身份多交一份材料,和大陸同學沒什麼不同。”陳柏翰説。

  “31條措施”“26條措施”“11條措施”“農林22條”……近年來,大陸的惠台措施接連出台,為台胞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清華大學港澳台學生學者中心教師張莞昀介紹,校內有台生400餘人,學校各實踐教育平台、就業渠道、職業發展指導課程等全部向台灣學生開放,台生與大陸學生享有同等待遇。

  陳柏翰不久前參觀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那個時期的歷史讓他動容。他説,自己10歲便隨父母來到大陸,很慶幸自己在大陸接受教育,“現在很多台灣年輕人並不瞭解中華民族被壓迫並爭取解放的歷史,真的很可惜”。

  暑假裏,還有不少台生走出校園,在大陸各地探索更多樣的暑期生活。北京大學在讀博士生林彥辰和弟弟林冠廷利用假期前往福建,探望未曾謀面的大陸親人。

  兄弟二人的爺爺林文芳出生於福建莆田,1947年前往台灣,一別就是近半個世紀。20世紀80年代末,兩岸隔絕狀態被打破,林文芳很快便跨越海峽,與大陸親人重逢。探親結束時,他將半張族譜帶回台灣,希望後輩不忘“根”。

充實一“夏”——台灣學生在大陸的“2021暑假故事”

  這個暑假,兄弟二人攜着半張族譜回到福建老家。見到親人後,林冠廷説,雖從未與他們謀面,但倍感親切,“大家一起吃團圓飯,聊家族的往事和各自的生活”。

  林彥辰説,感受到大陸對台胞“貨真價實的關愛”,現在持台灣居民居住證可以同等申請公派留學資格,坐火車飛機、辦理住宿也更方便了。

充實一“夏”——台灣學生在大陸的“2021暑假故事”

  除在學習和生活上享受便利外,大陸面向台胞出台的實習就業政策也讓台生們對未來信心滿滿。以北京為例,台灣人員在京就業不再需要《台港澳人員就業證》,使用來往大陸通行證即可參加北京企事業單位招聘,並享有同等的社會保險、職稱評審、工資福利等待遇。

  正在互聯網企業字節跳動實習的清華大學研究生孫若蜜説,和大陸同學一樣,她經歷了簡歷篩選、筆試、面試等多個環節。“選拔過程很順利,沒有因為我來自台灣而有什麼不同。”

  她體會到,大陸的公司對年輕人非常友好,“不管來自哪裏、無論資歷深淺,都是‘以能力論英雄’,只要個人能力和崗位要求匹配,就有展示自己的機會”。

  4位台生的“花樣暑假”恰如在陸台生羣體的一個縮影。隨着大陸經濟社會持續發展,高校辦學質量日益提高,一系列惠台政策相繼落實,台生在大陸擁有了成長、成才、成功的更廣闊舞台。

  盛夏已過,秋意漸濃。在大陸的沃土上,這些年輕的身影滿懷收穫,還將繼續前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05 字。

轉載請註明: 充實一“夏”——台灣學生在大陸的“2021暑假故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