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在中國家喻户曉,荊軻的英雄氣概固然令人動容,而故事中的配角英雄樊於期,為了讓荊軻易於接近秦王,大義凜然,從容自刎,以頭顱作禮物的慷慨之舉更令人感慨。然而,真實的歷史中,樊於期卻是個二次背秦的叛徒。
(樊於期)
樊於期兩次叛秦
樊於期的出身不太好,他開始是呂不韋家臣,後由呂不韋推薦給嬴政做侍衞,由於胸中有些謀略,嬴政讓他做了將軍。可是樊於期看不慣呂不韋“獻妾竊國”的行為,又鄙視嬴政的出身,這為他的叛秦埋下禍根。
公元前240年,呂不韋派上將軍蒙驁、張唐率兵攻打趙國,嬴政的弟弟長安君成蛟、樊於期為後援。樊於期卻在中途玩起了“煽動長安君叛變”的把戲,他把秦王嬴政是呂不韋私生子的事説給長安君成蛟聽,鼓動成蛟放棄攻趙,轉而攻打嬴政,奪回本屬於自己的王位。成蛟被説動了,起兵反嬴政,結果失敗降趙。《東周列國志》第一百零三回有此記載,標題為“李國舅爭權除黃歇 樊於期傳檄討秦王”。這是樊於期第一次背叛秦國,不知道他為什麼沒受處罰?
(樊於期)
公元前237年,樊於期又一次率秦兵攻趙,結果他遭遇到趙國頂級戰將李牧,被打得大敗。樊於期怕受處罰,不敢回秦國,於是逃到了故人燕太子丹的國家——燕國。燕太子丹戀舊情,收留了他。這是樊於期第二次背叛秦國。
嬴政聽説樊於期叛逃,暴怒,將樊於期一家老小都斬殺,還發出懸賞,導致樊於期只能躲着,不敢拋頭露面。這才有《荊軻刺秦王》故事中,荊軻私訪樊於期,樊於期義獻首級之事。
這裏需要説明的是,關於樊於期的事蹟,史書記載較少,且有出入。有學者認為,樊於期兩次叛秦實為一次,也就是第一次。第一次事情敗露後,樊於期已逃至燕國。
但不管怎樣,樊於期叛秦是事實。
(樊於期)
逼出來的英雄氣概
樊於期逃到燕國後,日子並不好過。
秦王嬴政有辦法對付他,嬴政的辦法就是二個字:懸賞。
劉向在《戰國策?燕策三》之“荊軻刺秦王”故事中,借荊軻之口,説出了嬴政的手段:
“夫今樊將軍,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
關鍵詞:金千斤,邑萬家。意思是,誰若拿到了樊於期的腦袋,獻給秦王,則秦王賞一千斤金子,並賜給一萬户封地。要知道,若干年後劉邦建立漢朝,論功行賞時,蕭何排第一,劉邦封給蕭何的食邑也是一萬户。秦王嬴政這是把抓住樊於期的人當成大功臣了。
嬴政此舉,等於給樊於期織了一張網,將他網住,因為想得到“金千斤,邑萬家”的人太多了,他們會爭相尋找樊於期,都不自覺地成為了嬴政的眼線與僕役。
而樊於期本人,只能躲在人跡難至的暗處,像老鼠一般的活着。試想,樊於期乃赳赳武將,這樣屈辱的生活,他願意過嗎?所以,樊於期想死的心早就有了,只是他怕死得沒有價值,才一直猶豫着。恰此時荊軻來見他,他自刎獻頭,心甘情願。
從這個意義上講,樊於期的英雄氣概是嬴政逼出來的,好像並不值得我們激動。
(嬴政)
為什麼劉向把樊於期描繪成大英雄
然而,在劉向寫的《荊軻刺秦王》中,通篇都是蕩氣迴腸的英雄氣概。當荊軻提出“願得將軍之首以獻秦”時,樊於期的表現是“遂自刎”,相當果斷,毫不猶豫,何等視死如歸!
那麼,為什麼劉向非要把樊於期描繪成慷慨英雄呢?這裏面又有些曲折的原因。
《荊軻刺秦王》的作者劉向,乃漢宣帝、漢元帝時期的漢朝宗室大臣,換言之,是覆滅了秦朝的劉邦建立的漢朝宗室子弟。
劉邦推翻秦朝,建立漢朝,其以微末出身而得皇位,自然擔心民眾攻擊他“得位不正”,於是他做起了“貶秦尊劉”的大文章,就是抹黑秦始皇,宣揚自己的皇位正統。既然要抹黑秦始皇,那麼像樊於期這樣反對過秦始皇的人,當然就要大加讚揚了。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嘛!這是樊於期被劉向描繪成英雄的第一個原因。
(劉邦)
樊於期被劉向描繪成英雄的第二個原因與儒家有關。
在抹黑秦始皇的陣營裏,劉邦、劉徹等為總司令,儒家則為“急先鋒”。因為秦始皇以法家為尊,漢朝自漢武帝始以儒家為尊,儒家反對法家,攻擊法家是眾所周知的事。劉向是不折不扣的儒者,他當然要為儒家搖旗吶喊了。所以,從儒家與法家的鬥爭看,劉向也必然會反對秦始皇而禮讚荊軻與樊於期了。
需要指出的是,劉向寫過荊軻與樊於期,司馬遷也寫過荊軻與樊於期,劉向寫的進入了中學語文課本,被改編為《荊軻刺秦王》,司馬遷寫的則沒有編入中學課本中。很多人把二者搞混了。不過司馬遷也是儒者,他對樊於期也是持肯定與贊成態度。
(劉向)
上述便是樊於期成為英雄的真相。可見,此英雄其實是塑造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