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銅鈴舞” “千人葫蘆絲”……重慶市黔江區民族小學將“民族文化”融入語文、社會、數學等學科之中,鼓勵教師編寫校本教材和試題,為了讓少數民族文化教育更“接地氣”。
近日,“武陵山鄉美·齊力奔小康——聚焦重慶民族地區脱貧攻堅暨民族團結進步新風貌”主題採訪活動走進黔江區民族小學。記者看到,學生們正跟隨民謠跳起融合少數民族特色的課間操。
校長田景碧告訴記者,學校三千餘名學生中,少數民族學生佔72%,以土家族、苗族為主。民族陶藝課程、民族課間操、民族器樂等活動早已融入學校,走進課堂。學校通過開展“唱一首民族歌”“跳一支民族舞”“會一項民族樂器”“參加一項民族體育活動”“穿一套民族服裝”“上一節民族課”“開展一項民族節日活動”“建一個民族特色校園”的活動,將當地特色資源融入學生活動內容,積極培養學生濃厚的民族情懷和民族自豪感。
學校的學生們告訴記者,通過參加這些活動,讓他們更瞭解各民族的文化,拉進了同學間的距離。同時,也豐富了他們的學習生活。
據瞭解,近年來,黔江區依託非遺資源豐富的優勢,大力實施非遺文化進校園、進教材、進課堂活動,為少數民族學生搭建了多元化的教育成長平台,目前,黔江區民族小學被確立為黔江區民族文化傳承基地、全國葫蘆絲藝術教育示範基地、民族樂器演奏藝術水平考級考點。(賈楠 王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