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敵入侵時,為什麼會有人提議“攘外必先安內”

在中國歷史上,既有“攘外必先安內”也有“攘外而後安內”,兩種路線,很明顯後一種佔優勢,是符合民族利益的正確決策。

先來批評幾個攘外必先安內的失敗案例。

1,蔣介石不抗日積極剪除軍閥。

外敵入侵時,為什麼會有人提議“攘外必先安內”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滅亡中國的野心昭然若揭,而蔣介石卻積極準備內戰,要在中國建立他的絕對權威。這時候,他喊出了“攘外必先安內”的口號,用心不可謂不狠毒,好像反對蔣介石就是反對抗日一樣。

日本兩個月佔領整個東北,蔣介石心疼不心疼?當然不心疼,那是張學良的地盤,現在張學良身敗名裂東北軍已經是蔣介石的囊中之物。所以蔣介石心中實際上是暗自竊喜的。反觀淞滬抗戰,上海涉及蔣介石核心利益,他派出了最精鋭的嫡系軍隊第五軍和税警總團參戰,卻打出了十九路軍的旗號,説白了,既想保住上海,又不敢和日本撕破臉。

蔣介石在1940年珍珠港事件之前,對日軍極度恐懼極度忍讓,這不是温良恭儉讓,更不是為民族大局而着想,這就是為建立自己的獨裁統治尋找藉口。

最能夠暴露蔣介石不抵抗本質的是福建事變,這次福建事變的主力軍是十九路軍蔡廷鍇蔣光鼐所部,是淞滬抗戰的英雄部隊,是來自於與廣東的粵系雜牌軍。蔣介石為了清除異己,在福建事變中勾結日軍扼殺了十九路軍。

在抗日戰爭中,打的最好的恰恰是蔣介石的非嫡系部隊,比如傅作義部的五原大捷、比如李宗仁帶領的西北軍川軍滇軍的台兒莊大捷。

蔣介石的嫡系部隊,抗日戰爭中做了什麼?胡宗南部圍攻封鎖陝北,顧祝同部發動皖南事變,杜聿明部緬甸爭取外援,其他嫡系保衞重慶。

國難當頭,蔣介石始終沒有忘記建立他的獨裁統治,最終天怒人怨敗退台灣,“攘外必先安內”的教訓不可謂不深!

2,崇禎帝殺忠臣滅義軍亡國。

外敵入侵時,為什麼會有人提議“攘外必先安內”


崇禎皇帝登基第一年滅了魏忠賢,第二年就有了十八路反王起義,同時關外敵人不進攻。崇禎帝現在最好的選擇是招撫農民軍、深化改革鞏固國防,可是崇禎帝做的所有事,總結起來就一句“自作孽不可活”!

崇禎手下的能臣武將還是不少的,但是內訌嚴重。崇禎既不能像朱元璋朱棣那樣乾綱獨斷壓制內訌,也不能像嘉靖和萬曆那樣微妙平衡坐收漁利。崇禎能做的是,把所有的本錢都去押寶,然後一步步把大明朝推向深淵。

崇禎總是想畢其功於一役,指望袁崇煥滅滿洲,等了一年就着急處死了袁崇煥,指望洪承疇滅滿洲,近20萬人瞬間崩塌。最後盧象升、孫傳庭等只剩下幾千人,崇禎依舊是逼他們出戰,逼他們送死。

有沒有覺得,清朝統治者在後期培養地方實力派抵禦太平天國,抵禦西方列強的策略很有效嗎?這哪裏是“攘外必先安內”,簡直是為了攘外培養了內患!

同理,東漢末年和唐朝末年也有類似情況,權利下放地方,地方形成軍閥,起到了抵禦外敵的奇效!

説兩個“攘外而後安內”的例子。

1,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外敵入侵時,為什麼會有人提議“攘外必先安內”


戰國中後期,趙國是“七雄”中最弱小的,但是趙武靈王沒有南下找魏國、宋國、韓國這些小國麻煩,反而自降爵位,自稱“趙君”。面對匈奴等胡人,趙武靈王一面學習一面擴張,從匈奴哪裏得到大量土地和戰馬,滅掉了中原腹地的中山國。

當趙武靈王回頭再看時,趙國通過北部邊疆的擴張,已經成了僅次於楚國、秦國的超級大國。如果趙武靈王先安內,先找魏國韓國的麻煩,估計早就被滅了!

外敵入侵時,為什麼會有人提議“攘外必先安內”


春秋戰國時期,很多大國都是這樣崛起的,一開始齊桓公尊王攘夷,矛頭對準了入侵黃河流域的戎狄蠻夷,成為春秋第一霸;戰國的秦,滅掉西戎、滅掉義渠戎,才有了爭奪中原的實力。

窩裏橫,從來都不是什麼本事,恰恰是最懦弱的表現。説自己“攘外必先安內”更是懦弱到極點!

2,宋武帝北伐恢復漢室。

東晉十六國時期,漢人失去了北方大部分土地,很多漢人被稱為“兩腳羊”,當成少數民族的軍糧。很多人吹捧冉閔拯救漢族,其實最有希望拯救漢族的,恰恰是東晉各路軍閥。

外敵入侵時,為什麼會有人提議“攘外必先安內”


東晉的軍閥中,祖逖、庾亮、殷浩、桓温等人都發動過多次北伐,但最成功的是劉裕北伐。劉裕曾經兩次北伐,前後滅南燕,破北魏,亡後秦,收復山東,河南,關中等地,光復洛陽、長安兩都。

在腐朽的東晉朝廷中,反對劉裕的人肯定不少,但劉裕就是要用北伐凝聚漢人的力量,振奮漢人的精神。只有打垮北方少數民族,才能建立起劉裕在東晉的絕對統治權力!

類似的,五代十國時期的皇二代大都容易被軍閥覆滅,周世宗柴榮也不例外。柴榮面對滿朝文武的質疑,第一時間用“高平之戰”的天才軍事才能征服內部對手,建立自己的皇權。

“攘外必先安內”,真是最有欺騙性的口號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97 字。

轉載請註明: 外敵入侵時,為什麼會有人提議“攘外必先安內”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