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白居易被貶江州司馬後,進入了他仕途中的一個低谷期。許多研究者認為:這是他詩風轉折的一個關鍵點。
不過,事實上白居易在江州時官階六品,相當於省長助理。乾的是一份養老閒差,小日子還得還挺悠閒的。
兩年之後,他約了一大幫朋友到廬山旅遊,即景吟成了著名的《大林寺桃花》。這首詩,成為了唐人絕句中的珍品。通過這一首小詩,我們就能窺見,他當時過着怎樣瀟灑自在的生活。一、《大林寺桃花》原文賞析
《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詩歌意譯:人間四月,各種花都開到了盡頭,大林寺的桃花卻剛剛開始綻放。我常為春天的消失而感到無盡的遺憾,卻沒料到它跑到這寺廟中來。
白居易的詩寫得淺顯直白,這一首小詩只是平鋪直敍地記下了作者遊香爐峯的所見所聞。時間發生在孟夏,這個時候在平原上的春花全都凋謝了,可是大林寺的桃花才剛剛開始綻放。
山澗中的青草也才長出一小截,詩人對眼中看到的一切感到新奇。於是對同遊僧人發出感嘆説:我早就遺憾這春天去得太快了,沒想到它拐彎跑到你們寺廟裏來了。
這一次旅行的地點是廬山,廬山是江州(江西九江)著名的風景區。唐代、張九齡、李白等大詩人都曾經到廬山旅行,並寫下名篇。
廬山海拔1473米,山頂的平均氣温比平原要低。當平原已經進入孟夏的時候,廬山頂上的氣温只相當於春季,所以桃花就比平原開得遲一些。白居易在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四月九號,約了一大幫子朋友一起爬山。從遺愛寺邊上的草堂出發,經過東林寺、西林寺,最後爬上香爐峯,到達偏僻的大林寺。
大林寺中的陳設簡陋,僧房的牆上有幾位詩人題的舊詩。距離他到達的時間,已經超過二十年。這麼荒僻的一座寺廟,如果不是心情特別好,又有空閒,誰會爬上來呢。
如果不是他偶然爬上來,也不會知道人間的春天,跑到大林寺裏面藏起來了。因此白居易寫到詩的後兩句時,心情是非常愉悦的。
原來不是春光無情,一溜煙兒跑掉不回來了。而是它和人類捉起了迷藏,藏到了這山中寺廟來。尋常人不肯花心思努力去尋找它,自然就見不到它。
白居易被貶官之後離開了政治權力的中心,但是他這個江州司馬也不是普通的小官。因為他的官階是六品,並且工作十分清閒。
因此他才可以時不時跑到江船上喝個小酒,聽一下琵琶女訴苦,或者約上一大幫子人,不辭辛苦地爬上廬山的香爐峯,在寺廟的牆上題詩。那個時候,他的生活沒有太大的壓力。雖然仕途上遭遇了一定的挫折,但是他才四十五歲。三、四年之後,他又回到了京中。然後再轉到杭州,替杭州人民修水渠。
二、被貶江州對白居易的影響
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以前,曾經大量創作像《賣炭翁》、《觀刈麥》這樣的諷喻詩。但是元和十年以後,他就不再創作這樣的詩了。
因此有人認為是這一次被貶官,對他造成了嚴重的心理衝擊,導致他後半生從積極用世轉向於樂天知命,自在逍遙。不過,事實上他在三十一歲的時候,已經開始通過詩作流露出“隱士”情懷。
他在《常樂裏閒居偶題十六韻》中,已經開始嫌棄都市生活了,認為都市是一個名利場,把自己形容成一個“日高未梳頭”的懶慢者。
白居易和李白不一樣。李白發跡於盛唐時代,所以一直有種奮發向上的精神。而出生在安史之亂後的白居易,聰明早慧,見慣了世事。對仕途中的不確定性,他是早有心理準備的。他在出仕的第二年就悟出了年光冉冉、世事悠悠的道理,所以作詩勸説自己“何必待衰老,然後悟浮休”。
後世研究者認為:白居易當初創作那些諷諫詩,主要是因為他當時擔任朝中的諫官,他通過詩歌的方式去履行自己的責任。元和十年被貶之後,他不再擔任諫官,就沒必要再創作這樣的詩了。
不過儘管如此,這並不代表白居易已放棄了他當官的理念以及政治實踐。不寫諷諭詩的白居易,在江州任上仍然是勤勤懇懇的。他寫《大林寺桃花》,感嘆春天躲到了山寺的同時,內心是充滿希望和歡喜的。
而“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和後世陸游的“柳暗花明又一村”,也頗有些相似的意境。不同的是,陸游詩中找到的出路大致是出於偶然,而白居易尋到的“春光”,完全是通過自己的艱難攀登。
被貶官後的白居易,雖然不再用詩來諷諫當權者,但是他自己成為了一個身體力行的好官員。他仍然關注國家大事。數年之後,他被調回京中。上書議論河北軍事,結果不被採用。在京城不好混,他就主動要求調到地方上去。到杭州當刺史,替當地的百姓修築“白堤”。
公元842年,白居易以刑部尚書致仕。他一生中在樂天知命的同時,其實從未放棄“兼濟天下”的理想。只是由於其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所以思想成熟得比較早。對一些事看得比較開,顯得不那麼執着。
結語
白居易這一首詩用“桃花”象徵“春天”,又用“春天”來象徵世間一切美好的事物。四十五歲的他雖然仕途坎坷,連遭打擊,但是內心在保持恬淡的同時,從來沒有改變過志向。
中年的他,仍然盼望着能像登上廬山頂峯尋找桃花一樣,通過自己的努力,攀到一個常人罕至的高度,重回二十年前的青年時代,努力尋求世間光明與美好的真正去向。
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以後不再寫諷喻詩了,因為他寫這些詩,從來不是寫給老百姓看的。老百姓自己的生活艱難,他們自己還不知道嗎?所以,白居易諷喻詩的“假想讀者”主要還是在朝堂上身居高位的人。被貶江州之後的他就不再寫諷諭詩了,那是因為他知道,當權者根本不會去讀。
一個人有沒有“兼濟天下的胸懷”,不是看他説了什麼,而是看他一直在做什麼。不再寫諷喻詩的白居易,仍然在關心國家大事,努力做一個自己理想中的好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