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西方列強為了重新瓜分世界而進行的帝國主義戰爭。以德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為首的屬於同盟國陣營,而以英國、法國、沙俄為首的則是協約國陣營。
在東線戰場上,沙俄將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收拾得服服帖帖,但唯一打不過就是德國軍隊。要知道,德國人按照“施裏芬計劃”,在西線戰場上佈置了近80個師,而在東線僅僅安排了10個師。那麼,為什麼沙俄能戰勝奧匈帝國等強國,卻打不過德國的10個師呢?
我們先來看看沙俄打敗的幾個國家的情況。
16世紀時,奧斯曼帝國還是亞歐大陸上最強盛的帝國之一,其國土面積一度達到了500多萬平方公里。除了巴爾幹半島的全部區域和匈牙利平原外,甚至北非的埃及地區也是奧匈帝國的一部分。
然而從17世紀開始,奧斯曼帝國便止不住地走下坡路。在連年不斷的戰爭中,奧斯曼帝國接連喪失了克里米亞、中東等地區。到19世紀時,拿破崙直接將奧斯曼帝國稱為“歐洲病夫”。而到一戰的時候,奧斯曼帝國已經只是一個即將崩潰的黃昏帝國。要抵禦住沙俄的進攻,顯然已經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了。
再來説説奧匈帝國。
奧匈帝國繼承於1806年滅亡的神聖羅馬帝國。1848年,奧地利在俄羅斯帝國的支持下,對匈牙利革命進行了殘酷的鎮壓。匈牙利人開始在地區民族主義的思潮下大力發動革命。
眼看革命之火愈演愈烈,當時的奧地利皇帝弗蘭茨·約瑟夫一世便同國內的匈牙利貴族進行了談判。最終奧地利帝國改名為奧匈帝國,成為了一個二元制君主政體的國家。
改名之後,奧匈帝國開始一路向外擴張。等1908年吞併波黑之後,奧匈帝國的國力已經達到鼎盛狀態。它與英、法、德、俄一起被稱為“歐洲傳統五大強國”。
不過,儘管奧匈帝國表面上看起來非常強大,但國內卻存在着非常嚴重的問題。
由於民族數量過多,宗教信仰差異過大,奧匈帝國本身的凝聚力非常差勁。換句話來説,奧匈帝國的軍隊中夾雜了眾多的人種,各人種之間的語言、文化都不相通,甚至連基本的交流都做不到,這就使得奧匈帝國軍隊的戰鬥力大打折扣。
但實際上,奧匈帝國軍隊戰鬥力不行也只是相對而言。在一戰初期,奧匈帝國在東線打得有聲有色。直到德國陷入兩線作戰,而意大利又反水背叛後,奧匈帝國才開始陷入困境。但就算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奧匈帝國也僅僅憑藉着10萬部隊,就擋住了有百萬人之多的意大利軍隊數年之久。
而反觀沙俄,儘管在日俄戰爭中被日本人擊敗,但它仍然是歐洲最為強大的國家之一。
事實上無論是一戰還是二戰,沙俄(蘇聯)相比於其他歐洲國家都有幾樣比較大的優勢。
第一個優勢,是沙俄的國土面積龐大,戰略縱深足夠。像法國這樣國土面積小的國家,很容易因為一場戰役的失利,便使得敵人迅速推進,很快造成滅國的慘劇。而有了龐大國土的支撐,沙俄就可以在戰役失敗後得到喘息的機會,容錯率將會大大提升。
第二個優勢,是沙俄的人口基數比其他國家大。在一戰中,沙俄憑藉人口的優勢出動了近800萬部隊。龐大的軍隊往往可以挽回沙俄在武器裝備、士兵作戰素質上同其他國家的差距。比如二戰之中蘇聯的勝利,很大一個原因要歸功於“人海戰術”。
第三個優勢,沙俄的國土面積龐大,其自然資源也非常豐富。比起一些窮國小國不得不通過掠奪資源達到“以戰養戰”的目的來説,沙俄對於資源的依賴性要低很多。這就保證了沙俄在作戰時能夠全心全意,不會有太多的後顧之憂。
有了以上優勢的保障,沙俄在面對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等國家時,便會表現得遊刃有餘。然而在面對德國的時候,沙俄卻有些力不從心了。説起來,無論是一戰還是二戰,德國陸軍都展現出了極其強大的戰鬥力。德國軍隊的強大,主要得益於德國具有高度發達的工業。在工業的支撐下,德軍軍隊的作戰裝備和後勤支援便有了強有力的保障。再加上德國士兵的作戰素質遠遠超過其他國家。種種因素最終造就了一個強大的戰爭帝國。
哪怕在一戰中面臨着東西兩線超高的壓力,德國人依然能夠打出“索姆河戰役”中一天擊殺6萬英軍的輝煌戰役。而僅僅憑藉一個腐朽的沙俄,想要擊敗德國,顯然是很困難的。
(參考資料:《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