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一封支教大學生來信引發的兩會建議:增加支教中的思政教育資源

由 頻長志 發佈於 經典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嘉興南湖革命紀念館講解員袁晶,帶着一份和山村孩子、支教大學生有關的建議來到北京。她建議,增加志願支教中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補充。這份建議源自在四川省樂山市金口河區共安彝族鄉小學支教的陳鑫的一封信。

  去年全國兩會前,浙江理工大學學生陳鑫在學習強國平台看到了袁晶的事蹟,袁晶在黨史宣講一線20年如一日的工作精神,讓他感受到了信仰和初心的力量。陳鑫通過平台的活動“寫給初心的一封信”,寫信給袁晶,將一名青年面臨畢業選擇的困惑寄向了紅船邊上——選擇怎樣的未來,是否要去西部支教?他的這些困惑,在袁晶“青年一定要到祖國最需要的一線去奉獻自己的青春”的鼓勵中找到了頭緒。

  去年7月,陳鑫成為第23屆浙江理工大學研究生支教團成員,來到共安彝族鄉小學擔任四年級1班的支教老師,在講台上續寫有關“初心”的故事。這裏的學生大多是留守兒童,缺乏家庭教育,對外面的世界不瞭解,對未來的人生沒有計劃。

  陳鑫不僅為學生補習文化課,更像袁晶曾經啓迪他一樣,將紅色文化引進課堂,引領留守兒童進步成長。

  在思政教育資源匱乏的情況下,他播放愛國主義電影,吸引學生注意,從南京大屠殺講到抗美援朝,從女排精神講到航天精神……陳鑫説:“我不奢望他們對每一段歷史都能娓娓道來,但希望他們知道努力的方向該是什麼。”

  袁晶一直關注着這名年輕人的發展和支教中遇到的困難。去年11月下旬,陳鑫和所在支教團的其他7名支教學生一起,策劃並推動金口河區各單位成立中小學紅色教育基地,希望用紅色文化引領學生健康成長。基地成立的那天,袁晶一襲紅裙站在紅船邊,以遠程連線的方式為金口河邊的孩子們帶來了一節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課,分享了一個大黨和一條小船的故事,並以個人名義捐贈了500本《紅船駛入少年夢》。

  袁晶進行了深入調研,瞭解到支教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緊缺的困境,並形成了這份沉甸甸的建議。袁晶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説,目前支教服務更傾向於文化知識技能課程的導入,而很多山區的留守兒童在心理健康、綜合素養、思想成長等方面更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領。

  她建議,第一,要針對性地選錄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理論專業相關背景的支教人員;第二,支教人員在上崗前要進行思政教育培訓,瞭解支教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及當地青少年成長特點,能夠根據支教地區學生今後的成長需要設計一些特殊課程;第三,加強思政教育工作的社會協同,充分調動高校院所及革命紀念館等社會資源,邀請有關專家參與支教學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併合理運用互聯網學習資源平台,有效補充思政教育資源。

  得知自己的一封信引發了一份全國兩會建議,陳鑫的心中也升起期待。支教半年來,他策劃了20多節各式各樣的思政課,現在班裏的孩子有了很大的變化,“眼睛裏不再是茫然,也期盼着到金口河外的世界去,對未來有了目標”。

  然而,作為支教老師,他和幾位支教團的小夥伴只能把這些思政課覆蓋到自己的班級或是這個山區的部分區域。“如果這份建議能落實,也許全國的留守兒童都有機會找到自己努力前進的方向”。

  本報北京3月4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詩童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