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森堡位居歐洲西北部,乃是一個被法國、德國和比利時環繞的內陸小國,面積僅2586平方公里。其實盧森堡曾經控制的疆域有一萬多平方公里,但是在大國夾縫中求生存的小國,其命運都是滿含血淚的。在十七世紀至十九世紀三十年代的兩百多年間,盧森堡被三次瓜分,總共損失了八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盧森堡領土首次被瓜分發生在《比利牛斯條約》簽署之後(1659年)。《比利牛斯條約》是法國和西班牙爭奪霸權的產物。三十年戰爭結束後,西班牙趁法國爆發投石黨運動的契機,繼續挑起爭端。投石黨運動最初是資產者和廣大的貧苦大眾聯合起來反對封建專制的人民運動,後來則演變為地方貴族挑戰法國專制王權的叛亂。西班牙本想趁法國內亂之際渾水摸魚,但結果卻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1658年,在敦刻爾克城外,英法聯軍大敗西班牙陸軍,西班牙無力再戰,被迫求和。
根據戰後簽訂的《比利牛斯條約》,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要將加泰羅尼亞北部的魯西榮、加來以東的阿圖瓦和盧森堡公國的南部地區割讓給法國波旁王朝。而且西班牙還要將其長公主瑪利亞·特雷絲嫁給法王路易十四為妻。此次盧森堡割讓的是其南部的蒂永維爾和斯特奈,總面積1060平方公里,約為當時盧森堡公國的十分之一。
盧森堡領土第二次被瓜分發生在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當年戰勝拿破崙的英、俄、普、奧等國任意處置歐洲土地,其中法國被限定在1790年疆界內,而且為了防止法國東山再起,比利時被合併到荷蘭,盧森堡則升級為大公國。與此同時,普魯士王國擴地十多萬平方公里,得到了華沙大公國的波茲南、薩克森王國2/5土地以及威斯特伐利亞王國大部分。除此之外,普魯士還佔領了盧森堡大公國奧爾河、摩澤爾河以西的地盤。理由是普魯士需要建造比特堡要塞以完善其西部防禦體系。對此要求,當時兼任盧森堡大公的荷蘭國王威廉一世並未反對。經此變故,盧森堡又損失了2280平方公里的土地,相當於當時盧森堡大公國總面積的24%。
然而僅僅十多年之後,盧森堡又經歷了其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領土分割,損失了65%的疆域,約為4730平方公里。盧森堡的此次領土變遷源自1830年爆發的比利時獨立運動。由於長期遭受荷蘭王國的種種限制和不公平對待,比利時人在1830年8月發動了武裝起義。隨後數月,比利時臨時政府和國民大會接連成立,一個全新的君主立憲制國家在歐洲誕生了。在此期間,會説法語的盧森堡人加入比利時一方作戰,他們控制了除首都以外的大部分地區。這使得盧森堡的地位問題和比利時的獨立問題一起成為了英、法、俄、普、奧五大國爭論的焦點。結果盧森堡被一分為二,西部法語區劃屬剛剛獨立的比利時,東部則繼續受荷蘭節制。
盧森堡作為一個袖珍小國,在大部分時間裏,其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完全不能由自己做主,因為其乃是周邊諸強覬覦和掠奪的對象。盧森堡在十六世紀的時候成為了西屬尼德蘭的一部分,1714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之後又轉歸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麾下。而將萊茵河視為“自然疆界”的法蘭西王國更是對盧森堡垂涎三尺,法國曾經在1684至1697年和1795至1814年兩度佔領盧森堡全境。而在周邊諸強的掠奪和相互妥協之下,盧森堡雖然保住了獨立地位,但其卻遭遇三次瓜分,損失了8070平方公里土地。現今的盧森堡大公國與其最盛時期相比,版圖已縮小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