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士敦(Reginald Fleming Johnston,1874年10月13日-1938年3月6日),英國蘇格蘭人。莊士敦畢業於愛丁堡大學和牛津大學,1898年赴中國,先後在香港、威海衞的英殖民政府任職,是一位地道的"中國通"。1919年,莊士敦應邀至紫禁城擔任溥儀的英語、數學、地理等西方學説老師,備受溥儀的敬重,師生情誼深厚。
莊士敦在中國生活三十多年,走遍中國二十多個省。是近代來華的外國人中最富於傳奇色彩的,而其傳奇經歷中最神秘的部分,莫過於擔任溥儀英文教師的那5年。
他的學生、溥儀的“伴讀”溥佳在1964年的文章裏這樣回憶莊士敦:“他在牛津大學讀書的時候,就專門研究東方古典文學和歷史……,莊士敦對中國封建官僚的派頭極為欣賞。他在家裏或是拜訪王公舊臣時,總願意人家稱他‘莊大人’。他的名片上用中文印着‘莊士敦’,下面還印上‘志道’。這是他的別號,非常喜歡人家稱他‘志道先生’。他每次和陳寶琛、朱益藩以及王公舊臣見面,也總愛學中國官場的樣子,拱手為禮。”
莊士敦努力傳播西方文化,而他自己卻被中國文化同化了。他穿着長袍馬褂,頭上是二品花翎頂戴,像前清遺老一樣邁方步。見人時拱手作揖。他還參與了溥儀復辟帝制的活動,並與當時中國的革命派針鋒相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説,他與辜鴻銘頗為相似,兩人都受過西方文化的洗禮,也都過猶不及地袒護中國的傳統,比如帝制。
莊士敦(左)、婉容(中)、以及婉容的家庭教師伊莎貝(右)三人攝於紫禁城
莊士敦努力向溥儀傳授西方先進思想,甚至把《新青年》這樣的激進刊物帶到宮裏給溥儀開闊眼界。這使溥儀越來越不滿於祖上的陳規陋習,並在紫禁城裏面進行了翻天覆地的改革。很多年後,溥儀在回憶錄《我的前半生》裏承認,莊士敦已經成為他靈魂中的重要部分。
1931年,莊士敦回到了闊別已久的英國。
從1931年到1937年,在倫敦大學任中文教授,撰寫了大量有關中國的論著,如《佛教徒的中國》、《威海衞獅龍共存》、《儒教與近代中國》、《中國戲劇》等,兼任倫敦東方語言學校遠東語言文化部主任。錢鍾書先生留學英國時,就曾受過他的指導。
莊士敦忘不了自己在中國的三十多年。他以中國人的名義寫了一本書,書名叫做《一箇中國人對於在華教會人士的意見》,得罪了英美教士,很不為當時輿論所容。憂傷的莊士敦更感孤獨,就用《紫禁城的黃昏》所得的稿費買了一個小島,在島上掛起了偽滿洲國的國旗,懷念他的“皇上”。每逢年節。他就穿起清朝的服裝,邀請親友到島上相聚。如此數年,從未放棄。1938年去世,終身未娶。
《紫禁城的黃昏》這本書,是莊士敦心血的結晶。作為晚清和民國的親歷者,他的敍述真實、生動、鮮活;作為帝制的擁護者、英國政府的官員,他對某些問題的看法有失偏頗。有時候甚至無視中國人民的利益和感情。比如説。
他對“滿蒙帝國”的推崇、對於日本人的偏袒、對於馮玉祥的敵視、對於偽滿洲國的認同,都體現了他的狹隘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