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全球首個黑人共和國,兩大強國先後在此經營,為何至今一貧如洗

由 端木泰華 發佈於 經典

觀古今看世界
我們閲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各位朋友上午好!子淵之前曾為大家介紹過許多美洲國家的逸聞趣事,引起了讀者的強烈興趣和熱烈討論。事實上,美洲不僅有全球唯一的黑人發達國家,還有世界上第一個黑人共和國。遺憾的是,這個國家發展至今卻依然一貧如洗,甚至一日不如一日。
這個倒黴的國家就是位於加勒比海北部的海地共和國。海地原為印第安人部落阿拉瓦克族居住地,大航海時代為哥倫布所發現,於公元1502年淪為西班牙殖民地。公元1697年,海地又稱為法國殖民地,慘遭欺壓、掠奪和奴役。經過當地人的不懈鬥爭,海地最終於公元1804年1月1日宣佈獨立,建立起拉美地區第一個共和國,也是世界上第一個黑人共和國。然而建國時間長達兩百多年的海地,到目前為止仍舊是一個積貧積弱、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説起來,海地原本是法屬美洲殖民地中最富庶的地區之一,經濟情況良好,為何兩百年來卻是每況愈下呢?
這還要從海地的歷史説起。公元1492年,哥倫布到達隸屬海地的尼斯帕尼奧拉島。當時島上生活着大約100萬阿拉瓦克族人,分屬於五個土著政權。公元1502年,西班牙殖民者擊敗了島上的印第安人武裝,開始對此地進行殖民統治,他們在島上先後建立起15座城市,並且將世代居住在此的印第安人變為奴隸,讓他們從事採掘黃金、種植甘蔗和養牛的體力活。由於天花的影響,阿拉瓦克族人最終於公元1544年在島上絕跡。
在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之中,大片種植園和牧場被西班牙殖民者捨棄,這座島也因此逐漸成為無人之境。直到公元1679年,法國人接替了西班牙人的位置,這才帶領着一羣黑奴重建此地。不久,出產蔗糖、棉花、咖啡的種植園在島上接二連三的被建立起來,靠着這些種植物,此地的出口貿易也發達起來,不僅法國殖民者賺得盆滿缽滿,法國本土也因此受益良多。為此,法王路易十四頒佈法令,要求種植園為黑人奴隸提供足夠的衣食和住宿,當然也允許他們對奴隸使用刑罰,其目的就是強迫奴隸們繼續勞動,同時能夠更好地勞動。
法國人怡然自得地當奴隸主,享受着一切,黑人奴隸卻辛苦勞作,甚至遭受虐待、毒打甚至是活埋(海地總統克里斯托夫在回憶錄中曾有如此記載)。隨着時間推移,法國人的殘暴統治引起黑奴不滿,反抗之心也是日甚一日。18世紀末,黑奴們曾秘密聯合發起暴動,向白人舉起屠刀,將田地與房屋全部燒燬,僅僅幾個星期,海地北方就淪為廢墟。據統計,島上的正規部隊被打敗後,兩千名白人被殺,180個甘蔗種植園和900個咖啡種植園被燒燬,1萬多名奴隸在戰鬥、飢餓或白人鎮壓中死亡。
推翻法國殖民者後,帶領黑奴反抗戰鬥的杜桑·盧維杜爾將軍,命令那些被釋放的奴隸結束遊蕩回到土地上繼續勞作,海地的經濟開始慢慢恢復。公元1801年,海地頒佈第一部憲法,宣佈永遠廢除奴隸制度,人民在法律面前平等,盧維杜爾成為終身總統並有權選擇繼承人。公元1804年,海地共和國成立,黑奴真正獲得自由,成為主宰自身命運的自由人,當時海地政權的掌舵人德薩林,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決定將土地私有化,平均分配給農民,然後以軍事化手段督促生產,恢復民生。這種政策大體上沒問題,在海地北方實行起來非常有效,可是當他要在南方推行時,卻遭到抵抗,以至於後來被暗殺。
此後,海地就被分為兩半,北方由總統克里斯多夫統治,實行種植園經濟模式;南方由佩蒂翁統治,他實行將大地產劃分為小耕地分發給農民的政策。然而南北雙方的經濟都沒發展起來——北方種植園雖然創造了非常多的經濟收入,但是大部分被克里斯多夫拿去修宮殿,而後矛盾爆發,克里斯多夫被迫自殺;南邊佩蒂翁分土地倒是贏得大把民心,但是他沒有注重督促生產,而大多數人又心慵意懶,導致農作物產量急劇下降。往後,海地進行土地改革,北方種植園經濟模式改也為南方私有土地生產模式,結果顯而易見,南北雙方都過上了懶散而貧窮的生活。
小農經濟模式下的海地,民眾大都是以自給自足,沒有多餘的生產資料進行商業交換,因此税收極少,海地政府自然也是一貧如洗。貧窮的政府,必然沒有能力組織軍隊保護國家,正因如此,法國在波旁王朝復辟後,便要求海地賠償其獨立戰爭期間沒收的白人種植園,總共1200萬美元。不僅外國前來討債,國內也有蕭牆之患。從19世紀下半葉到一戰前,海地國內多次爆發政變,經濟與政治發展停滯不前。公元1915年,美國強勢進入海地,以武力控制住局面,投入大量資金建設,發展貿易,經濟獲得改善。1934年,美國人走後,海地又開始內亂。就這樣,曾經被兩個殖民強國建設的海地,在不斷的折騰中深陷泥淖,至今窮困不堪,人均GDP僅為868.28美元(2018年數據)。
參考資料:
《列國志:海地、多米尼加》
本文作者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