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黃河“幾”字形裏,漢族和蒙古糾纏300年,河套地區的重要性?

在黃河“幾”字形裏,漢族和蒙古糾纏300年,河套地區的重要性?

河套地區圖

在漢代,有這麼一句民諺:

“黃河百害,唯富一套”

這其中提到的“套”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黃河幾字形”地區,古時稱之為“河套地區”。

這裏給大家稍微科普一下:

河套,並不是隨隨便便取的名字,而是一種地形的概括,並且這種河套地形在全世界的大江大河裏都是絕無僅有的。

河套周邊地區,包括湟水流域、洮水流域、洛水流域、渭水流域、汾水流域、桑乾河流域、漳水流域、滹沱河流域等都是極具自然條件的地區。

它們環繞着河套地區,正如眾星捧月一樣,把河套文明推到了最高峯,同時又把河套文明傳播到更廣闊的區域之中。

用古人的話來説,這裏就是“塞上江南”!

在黃河“幾”字形裏,漢族和蒙古糾纏300年,河套地區的重要性?

河套地區的河流分佈

如果説河套地區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是上天的恩賜的話,那麼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則是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的根源。

河套地區以北是遊牧文明,而南方則是中原農耕文明。

於是,一場跌宕起伏的民族較量在這個“幾字形”區域裏上演······

在黃河“幾”字形裏,漢族和蒙古糾纏300年,河套地區的重要性?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可即便如此,元朝殘餘勢力仍然控制着北部地區負隅頑抗。

北元的不識抬舉惹怒了朱元璋,老朱心想,看來我得讓你再搬得遠一點。

於是,在洪武二年,朱元璋派李文忠率軍北上一直打到東勝州,後來因為孤軍深入只能暫時退出。

不過,後來湯和、徐達等人的軍事行動十分順利,到1370年底,整個河套地區都被明朝掌控,而東勝州作為河套地區的門户,被朱元璋下令改為“東勝衞”。

在黃河“幾”字形裏,漢族和蒙古糾纏300年,河套地區的重要性?

東勝衞示意圖

但是呢,自打洪武朝過了以後,明朝的疆域就開始呈現出退守的趨勢。

而“東勝衞”作為明朝邊疆的衞所一再遭到內遷——從東勝遷到大同,從大同遷到長城內地。

於是,被朱元璋打跑的蒙古人又捲土重來了!

第一批進入河套地區的是兀良哈三衞。

兀良哈到底發源於什麼地方如今已不可知,但他們在永樂一朝重新盤踞在河套卻是不爭的事實。

如果你對“兀良哈三衞”感到陌生的話,那麼它的另一個稱號你一定聽説過——“朵顏三衞”

早在洪武二十二年的時候,兀良哈部落就被朱元璋分為三個衞所——泰寧、朵顏、福餘。

因此,“兀良哈三衞”實際上就是指的“朵顏三衞”。

在黃河“幾”字形裏,漢族和蒙古糾纏300年,河套地區的重要性?

不過,雖然受到了朝廷的敕封,但畢竟是世仇,想要真正成為一家人幾乎是不可能的。

起初,兀良哈三衞只是在河套地區外圍暗中觀察,偶爾會派點騎兵進行騷擾,無非也就是搶點吃的、用的、穿的罷了。

畢竟“蒙古剋星”朱棣給他們留下的心理陰影還未完全抹去。

但是,隨着永樂一朝的謝幕,明朝政府的邊疆政策也由“攻”轉向了“守”。

而兀良哈三衞遊牧於河外後,開始漸漸進入河套內部地區活動。

正統二年年底,遊擊將軍楊洪率兵巡邊,在河套以北遇到了兀良哈的小股部隊,一番交戰後,擒獲三人、斬首六人並繳獲騾馬牛羊數百匹。

這是自兀良哈受敕封以後,第一次和明朝兵戎相見,儘管明朝政府大獲全勝,但並沒有能夠阻止兀良哈南侵河套。

甚至在兀良哈的帶動下,周邊的其他部族也紛紛襲擾河套,包括韃靼部和瓦剌。

在黃河“幾”字形裏,漢族和蒙古糾纏300年,河套地區的重要性?

遊牧民族進入河套地區是自己願意的,因為和草原相比,“塞上江南”的條件顯然要好得多。

但漢人進入河套地區卻恰恰相反。

雖然河套地區土地很肥沃,但“塞上江南”畢竟不是真正的“江南”——過慣了風調雨順小日子的漢人自然也不會認為河套是個多好的地方。

因此,那些遷入河套地區的漢民大多都是因罪被流放或者是迫於生計無奈遷入的。

於是,河套地區的漢人和蒙古人就有了如下的對話:

蒙古:你們來幹嘛?這是我的地盤!

漢民:你以為我想來啊?!

蒙古:那你們到底來幹嘛?

漢民:你管我啊!

一來二去之下,蒙古人和漢人之間的糾葛就在河套地區上演了!

在黃河“幾”字形裏,漢族和蒙古糾纏300年,河套地區的重要性?

首先是打!明朝稱之為“燒荒”!

所謂“燒荒”就是在規定範圍內,將草原的資源焚燒殆盡,不給遊牧民族生存下去的條件。

明朝最早的“燒荒”出現在宣德四年。

大同武安侯鄭亨、宣府都督譚廣等人在長城一帶進行“燒荒”,其目的是為了報復蒙古部族南下侵襲邊疆,《明實錄》記載:

“蓋荒野百餘里,皆為鄭亨所焚,邊餘部族聚落盡皆號哭”

不過,“燒荒”也是要按照程序的。

河套地區的“燒荒”活動,大多是在8月到9月,這段時間是河套地區入冬之前最後一季物資的生長機會。

明軍在這個時候出動,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燒荒”對遊牧民族的打擊性。

除此以外,明軍在完成“燒荒”活動後,正好能趕上“軍屯”收穫,既不耽誤農時,又可以對遊牧民族的襲擾進行報復。

在黃河“幾”字形裏,漢族和蒙古糾纏300年,河套地區的重要性?

不過,明朝的“燒荒”並不是要把遊牧民族趕盡殺絕。

畢竟你把人家賴以生存的東西燒掉了,人家肯定會更加頻繁地找你麻煩不是嗎?

因此,明朝的皇帝都會刻意地將“燒荒”的區域限制在長城附近。

其一,是為了震懾一下那些不聽話的遊牧部落。

其二,是將靠近邊境的物資焚燬,讓遊牧部落到更遠的地方去生存,變相地保證了邊境的安寧。

在黃河“幾”字形裏,漢族和蒙古糾纏300年,河套地區的重要性?

其次是和平共存!也就是所謂的“互市”!

明朝和蒙古在河套地區至少打了100年——明朝佔據着河套,蒙古隨意進出騷擾,雙方誰也不服誰。

既然分不出勝負,那麼打仗就變成了空耗財力的事情了。

於是,和談成為了雙方解決問題的最佳選擇。

明朝政府和蒙古各部族一合計:

誒,老兄你搞了我這麼多年,咱倆乾脆也別打了,做做生意吧!你有好馬、我有吃的穿的,咱倆定個價找個地方交易一下,這不是更好嘛!

蒙古各部族一聽,覺得有道理,於是就同意了——“隆慶議和”之後,明朝在邊境開設了“馬市”,和蒙古做起了生意。

值得一提的是,此時明朝對於河套地區的掌控力已經有名無實了!

這塊地方成為了“勢力真空區”,明朝只是派遣了相當數量的軍隊進行駐守,主要也就是負責監督一下雙方的交易,防止走私現象發生。

在黃河“幾”字形裏,漢族和蒙古糾纏300年,河套地區的重要性?

你還別説,這一招還真好使!

自從明朝和蒙古議和之後,雙方再也沒有打過什麼大規模的仗了,最多也就是因為價格和質量問題有點小摩擦,不過都可以用錢來擺平。

於是乎,河套地區變成了一個專門做生意的地方,再也不會和政治勢力掛鈎,也正因如此,明朝政府對於河套地區的掌控越來越不上心。

而到了萬曆年間,河套地區正式脱離了明朝的掌控,成為了蒙古部族的領土,雙方都以長城為界,將這份“金錢友誼”維持到了明朝滅亡。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378 字。

轉載請註明: 在黃河“幾”字形裏,漢族和蒙古糾纏300年,河套地區的重要性?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