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是投人,牧原股份的長期主義:不挖人、不接煙、高價買爛玉米

從秦英林的"28年最差和不挖人"説起。

長期投資一個企業,説到底是投人,因此長期投資牧原,不可避免就需要研究他的創始人及企業文化。一直想談談秦英林和牧原的企業文化,但總覺得談人、談文化往往比較虛,雖然一直觀察並思考,但落筆又總是千頭萬緒,不知無從談起,所以只好作罷。

最近,牧原的全年出欄數據已經公佈,實話説,2020年的養殖成績的確不好,難怪老秦在內部總結中稱“28年以來最差”,牧原自1992年開始養豬,28年以來最差也就是“有史以來最差”。

投資是投人,牧原股份的長期主義:不挖人、不接煙、高價買爛玉米

究竟差到什麼程度?

我根據這兩年的數據,製作了一個指標:配種出欄比,意思是配種一頭豬最終形成了多少頭豬出欄,包括銷售的育肥豬、仔豬、種豬、淘汰豬,以及留種的母豬。

一頭經產母豬產仔通常10來頭,在哺育、保育、育肥階段通常都會有一定的死淘,最終形成9-10頭的銷售都算是正常的(如果賣仔豬,會略高一點),但考慮到配種會存在一定比例的受孕失敗,所以一頭豬形成8、9頭出欄即配種出欄比達到8-9比較正常,考慮到牧原的育種體系需要從小豬中留種,所以配種售豬比8左右算是正常。對於外三元體系的其他養殖企業,配種出欄比與配種售豬比應相等。

然而,2020年牧原的配種出欄比只有6,配種售豬比只有5.5,遠低於正常水平,雖然高於其他幾家上市公司4-5的水平,但毋庸置疑,稱之為有史以來最差確實不為過。

這裏面有幾個原因:

首要因素是為了恢復產能大量留種,必然降低選留的標準,加上頭胎受孕失敗、孕期淘汰、分娩流產的比例較經產母豬高,因此,為了恢復產能而新母豬佔比過半,拉低了配種出欄比這個指標。

另外就是疫情以及高速擴張導致的新人佔比太高經驗不足、管理暫時沒跟上等因素。

設身處地想想,去年確實不易,疫情必須嚴防死守,前所未有的幾百個、數千萬頭產能的豬場的立項、設計、建設、投產,環節之多、工作量之大,老秦及整個團隊的壓力之大、工作之重可以想見,幾乎可以説,2020年的牧原是在大半個中國進行一場同時由幾百個戰役構成的全面戰爭,而且每一場戰役都是攻堅戰、每一場戰役投入的卻是一多半的剛剛摸槍的新兵蛋子。

哪一個將軍能在這樣的戰爭中取得每一次戰鬥的完勝?

那麼,有投資者要説了:既然如此,為什麼不挖些有經驗的人才呢?

老秦的態度很堅定:不!

令人譁然、令人費解的回答!

“不挖人”三個字,老秦不止一次地提過,為什麼如此執拗?

自從有商業競爭以來,通過挖人快速取得技術和管理經驗,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以至於專業獵頭已經成為一個行業,在當今商業社會,不挖人簡直就是匪夷所思、不可理喻、腦子壞掉了。

但是,如果仔細琢磨,這恰恰是老秦的必然答案。(其實大型豬企都在擴產,不容易挖人也是客觀因素)

就從不挖人入手,來試着揣摩老秦的內心吧。

最直觀的:

1、牧原的育種和育肥模式與行業不同,同行中沒有適合牧原的人才。

這個好理解,但是如果是行業中沒有適合牧原的人才,就沒有必要強調不挖人,那麼真實原因有可能就是:

2、老秦擔心外部人不能與牧原的企業文化相適應和融合,甚至可能會破壞牧原的企業文化。

這是合理的推測,然而結合過往的一些重要決策,似乎又不完全是這個原因,而且立刻觸發到一個關鍵點: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這東西,看起來很虛,看不見、摸不着,但是又確實存在並體現在企業的方方面面,而且不同的行業、甚至同行業中不同的企業,企業文化各不相同,甚至可以説,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兩家相同企業文化的企業。而且更奇怪的是,即使是類似商業模式中的兩個文化迥異、甚至某些文化層面截然相反的企業,也並不影響他們成為行業中優秀的企業,比如騰訊和阿里。

所以,企業文化是極度個性化的,沒有統一的標準,只能説適合與否,就像咱們做投資,長線也好、短線也罷,投資也好、投機也罷,追求安全邊際也好、追逐市場泡沫也罷,都沒有高下之分,只要適合自己即可。

投資是投人,牧原股份的長期主義:不挖人、不接煙、高價買爛玉米

企業文化往往是創始人締造並深入到企業組織中各個人的內心最後通過組織運轉得以傳承,這就決定了企業文化可以被總結、被學習、被模仿,但是不可能被完全抄襲照搬。

既然是創始人締造,企業文化自然就是創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在企業經營中的折射。

牧原的很多細節,在當今社會顯得很另類,甚至不近人情,比如主動還貸、高價收購農户賣不掉的次等玉米、不接受客户節日禮金甚至不接受工作中極其平常的一支香煙、一杯茶水。

毫無疑問,這是老秦定的規矩,那麼,定這些規矩的人究竟是什麼樣的三觀?又是如何形成的?會把企業帶向何方?

還有那個被牧原人奉為圭臬的且頗受爭議的《拜豬文》,有人稱之為作秀。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都可以做出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理解和詮釋,很正常,此處不爭論。

投資是投人,牧原股份的長期主義:不挖人、不接煙、高價買爛玉米
投資是投人,牧原股份的長期主義:不挖人、不接煙、高價買爛玉米
投資是投人,牧原股份的長期主義:不挖人、不接煙、高價買爛玉米

首先,《拜豬文》顯然出自老秦之手,行文以詩歌的形式,而且老秦作詩不只此一首,詩文的文采姑且不論,但能夠看的出老秦身上的浪漫主義色彩以及一顆渴望年輕的心,65年出生、80年代初的大學生,誰身上不帶些文青的痕跡呢?誰不能詠頌“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卻用它尋找光明”呢?哪個女孩不願意接受詩一般的情書呢?

所以,《拜豬文》帶着深深的時代烙印,於是在如今用微信碎片式抒發情感的時代,拜豬文就顯得與時代格格不入。

顯然,其作者也必然有着與其青年時代相符的時代特徵。

《拜豬文》的內核可以總結為8個字:平凡、奉獻、擔當、坦蕩。這恰恰是上世紀60年代中後期至70年代初期一代人主流的精神世界,當然,進入90年代以後,這其中絕大多數人被時代潮流裹挾,漸漸失去了當時的初心。

關於出生於那10年的人為何有着與之前、之後迥異的精神世界,以後有時間再談,這裏只總體説一句:那10年出生的人更多地接受了出生於清末、民國初的祖父代的教育傳承,而出生於30-40戰亂年代、受教育於50、60年代的父輩對他們的影響反而小於祖父輩,而祖輩的傳統觀念被顛覆的比父輩要少的多,尤其在中國農村。

而老秦卻在堅守初心,雖然很孤獨。

老秦渴望年輕,雖然年輕時代已成回憶。

於是乎,主動還貸、高價收購農民賣不掉的次等玉米、堅持扶貧,就成為老秦必然的選擇;

於是乎,使用年輕人、選擇少年大將軍擔當重任是老秦內心渴望年輕的必然結果;

於是乎,創新犯錯儘可包容、原則錯誤不可饒恕,是老秦人生觀的必然不可動搖的原則;

同樣的,不守信用、弄虛作假、貪污腐敗、明哲保身、缺少擔當等等,與老秦的價值觀必然也是格格不入、絕不可容忍的;

於是乎,少説多做、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是最好的市值管理,股票有風險,從老秦嘴裏説出來,沒有絲毫的言不由衷;

於是乎,對於網絡上喋喋不休、明顯污化牧原的言論,牧原不予反擊、而且耐心解答,並不像現在很多企業那樣進行公關或危機處理,也正是坦蕩的表現,老秦是否讀過四書五經我不知道,但是傳統文化中深入鄉民的“身正不怕影子斜”、“吃虧是福”等等俗語,我相信那個時代的即便是目不識丁的農人也都是從小就聽過的。

於是乎,經營有結餘、退出能善後,是仍堅守那個時代初心的老秦發自內心的願望。

老秦從未提長期主義、新長期主義幾個字,但是卻在努力踐行,默默創新,做同行不願做、甚至不屑於做的育種改良、重資產投資育肥等。

最後,也不能不提錢瑛,在那個時代,辛辛苦苦讀大學並有着理想的工資和穩定的收入,能92年一起和丈夫下海返回農村養豬,在那個時代,是極其艱難的決定,當時最優、最理智的選擇應該是一個下海、一個保留公職,顯然,夫唱婦隨的傳統深刻影響着她,正是她撐起了丈夫的事業。

老秦在堅守初心,很孤獨。

對於這樣堅守初心、勇於擔當、平凡奉獻、信用至上、胸懷坦蕩、持續創新的企業管理人,有什麼理由不相信其一定能夠帶領企業度過難關、續寫光華呢?

希望老秦到花甲之年不再孤獨。

以上算是對之前思路彙總的補充。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141 字。

轉載請註明: 投資是投人,牧原股份的長期主義:不挖人、不接煙、高價買爛玉米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