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豪
疫情期間,西吉縣三閤中學學生隨着雲團課做洗手操。受訪者供圖
因為一個約定,2019年夏天,霍可涵參加了復旦大學第21屆研究生支教團,來到寧夏西吉縣將台中學,進行為期1年的支教志願服務。
在前往這所鄉村中學的路上,她腦海裏不斷浮現出與該校一名學生相識的經過。2018年,大三學生霍可涵作為志願者,參加了復旦大學研支團主辦的西部學子勵志遊學計劃。
在參觀復旦校園、夜遊外灘、遊覽博物館等活動中,一個名叫趙疆廷的寧夏男孩總是用一雙“飢渴的眼睛”緊緊鎖住外面的世界。然而,問及他的感受時,他卻“惜字如金”。直到分別的日子到來,他才怯生生地問霍可涵:“老師,你要和我們一起回去嗎?”
在那張寫滿“渴望”的面龐前,霍可涵不由自主地點了點頭。她告訴趙疆廷:“一年後我就去你們學校支教當老師。”
然而,真正走進西海固,看到眼前溝壑縱橫的黃土地,霍可涵才意識到,要完成這個約定並不簡單。
霍可涵記得,新學期正式開始之前,她與隊友在當地一個村子開辦掃盲班,試了很多方法都收效甚微,直到用了當地老百姓最熟悉的麻將牌當“道具”,掃盲效果才有所提升。
受地域、經濟、交通的侷限,當地孩子的眼界和思維與同年齡段的城市孩子有不小的差距。
“不少同學去過最遠的地方是30公里以外的縣城,他們對未來的規劃則是初三畢業後去銀川打工。”霍可涵從小在城市長大,她熟悉了這裏的生活後方才意識到:在貧窮之外,孩子們最嚴重的問題在於缺乏理想。
此後,在與貴州、新疆、雲南等地的復旦大學支教團成員交流時,霍可涵發現,自己看到的問題在西部地區普遍存在。
為此,在承擔主課教學之外,霍可涵與另外兩名支教隊員共同負責將台中學的足球隊、文學社、廣播站、圖書室、合唱團、話劇社6個興趣類社團的日常工作,力爭豐富校園文化生活。
“但仍然缺少一個聯動機制去解決更大範圍內的共性問題。”作為第21屆研支團的負責人,霍可涵沒有停止思索。
疫情之下,教學陣地從線下轉變為“線上+線下”,這讓她有了主意——藉助線上教學模式,讓來自西部、來自大山的初中孩子在同一時刻連線復旦,看到不一樣的世界。
今年4月,霍可涵返回闊別4個月的支教崗位後,迫不及待地將自己的想法告訴其他22名支教團成員,大夥兒一拍即合。
“西望·雲團課”系列活動很快進入籌備階段。研支團聯合復旦大學“青年講師團”、復旦大學各基層團支部,邀請各領域優秀復旦青年,廣泛徵集有新時代特點、有復旦特徵、有專業特色的優質團課。
2020年復旦大學五四青年獎章獲得者、新聞學院2020屆畢業生吳雨濃是第一節團課的講述者。五四青年節前夕,她以“熱愛·堅持·勇氣”為主題,在“雲端”分享了自己親身經歷的3個故事。
“第一步,是要尋找自己究竟熱愛什麼。”分享第一個故事時,吳雨濃告訴孩子們,大一時她曾去西藏支教,認識了熱愛藏文書法的丹增次旺。出於這份熱愛,這位藏族中學生正在努力學習英語,以期在未來傳播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對“堅持”的感悟來源於一次暑期新聞實踐活動。吳雨濃曾深入柴達木盆地採訪調研,在這裏,她認識了一羣幾十年如一日奮戰在生產一線的石油工人。這份敬業精神讓她意識到,“當你堅持的事情是為更多人謀幸福,當你懷揣着為更多人而行的理念和信念,就會擁有更大的勇氣和動力去堅持”。而這恰恰是她想提供給孩子們的精神“食糧”——或許不是每個人都能走出大山,但在平凡工作中默默堅守,同樣能創造人生價值。
第三個故事關於“勇氣”。吳雨濃講述了自己在非洲實習的故事。她提到了中國駐埃塞俄比亞大使館一位老師的話:“非洲太需要年輕人了,不僅需要你們去參與建設,更要用你們的知識和胸懷去聆聽去表達,才能化解誤會,真正走到別人心裏。”
“丹增次旺是和孩子們一樣的中學生,柴達木盆地的石油工人也和孩子們有地域上的接近性,我希望通過這些身邊的例子,讓孩子們樹立信心。”吳雨濃覺得,“非洲或許很遙遠,但我希望他們能夠從中瞭解到更為廣闊的天地,讓自己的未來有更多可能性。”
窗外是綿延的高山、土塬的沙塵,但在傾聽這些發生在世界各地的故事時,西部的孩子們聽到了大山外的召喚。
在寧夏西吉,已經升入初三的趙疆廷告訴霍可涵,自己以後要去上海讀大學。在雲南永平,一個曾夢想成為農民的男孩告訴蒙古族支教老師白都蕾娜,自己要和她一樣,報考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
除了為孩子們打開一扇眺望世界的窗户,研支團在設計、選擇課程時,還儘量結合支教地的情況,策劃一些有針對性的課程。
白都蕾娜告訴記者,任教期間,她發現當地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有早婚的習俗,不少中學生也將談戀愛當作一件有趣的事,甚至不會避諱老師、同學,在課間公然摟摟抱抱。為此,研支團特意邀請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團委帶來一堂“青春期性知識”課程,將相關知識帶給這羣懵懂的少男少女。事後,該校一名副校長反饋:“效果很好,不少孩子變得自尊自愛了。”
與此同時,雲團課“讓青年鼓舞青年”的目標在復旦校園得到廣泛認同,全校不少基層團支部主動參與進來,上報了一系列囊括文、社、理、工、醫等專業,覆蓋本、研、職業青年等年齡層的優秀團課,為復旦青年“服務西部·奉獻發展”搭建了雲實踐基地。
第一期“篤行計劃”功能型團支部書記林伯韜和其他33名來自不同學院的團員骨幹分成5個小組,精心準備了5堂主題團課。
有的通過故事分享,引導團員深入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背後的青年故事和奮鬥精神;有的和同學們一起回看偉人家書,感悟青年榜樣在時代鉅變中的挺身而出、戰火紛擾中的鐵骨柔情、經濟建設中的奮進昂然;有的以電影導入,結合史實,鞏固同學們的基礎理論知識;還有的緊跟時事,通過大疫面前的青春故事,展示當代青年的責任擔當。
林伯韜説,自從報名參加“西望·雲團課”後,“篤行計劃”功能型團支部便忙了起來。為了解研支團對課程的真實需求,他們開展了多次頭腦風暴,然後確定主題、邀請嘉賓、錄製課程,甚至還琢磨了孩子們的語言偏好,“希望祖國西部的中學生能從雲團課中有所收穫”。
當前,由於網絡技術原因,雲團課還存在畫面延遲卡頓、互動效果不佳等問題,但霍可涵和研支團的同學們都盼望雲團課延續下去,為西部的青少年講青春故事、復旦故事,也架起復旦團員瞭解西部基層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