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新兵戰前磨刺刀,老兵:不要磨得太鋒利,越鋒利,你就死得越快!

由 尉遲長喜 發佈於 經典

引子

老子是春秋時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他著有

《道德經》

一書,他在書裏寫道:“交易之道,剛者易折,惟有至陰至柔,方可縱橫天下。天下柔弱者莫如水,然上善若水”。太過於剛強的東西很容易就被折斷了,只有張弛有度,才能遊刃有餘。就像滋潤萬物,無孔不入的水,代表了最高的道德境界和美好的品德,一方面澤被萬物,不爭功奪利,另一方面又能保持自我。這個道理在哪裏都很適用,不管是對人,還是對物。


在過去的戰爭歲月,我國面對強大的敵人,從未有過退縮。尤其是抗日戰爭時期,那個時候,我國是真的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是站起來做自己的主人,還是跪下去做亡國奴,成敗都在此一舉。為此無數的革命先烈,不畏艱難,英勇殺敵,勢要把日本侵略者趕出國土。但當時的中國,無論是在武器裝備的先進程度上,還是數量上,都是無法和日本相提並論的。熱兵器比不過,只能在冷兵器上下功夫了。軍刀也是當時共產黨軍人的必備武器之一,相對於熱兵器需要消耗子彈和炮彈,軍刀則可以一直使用。所以士兵們即便沒有手槍、機關槍等槍械,也會人人配一把軍刀。一樣上陣殺敵,與敵人不死不休。


剛拿到武器的新兵都是興奮的,因為終於可以和敵人作戰了,可以保衞自己的祖國,守護自己的同胞。即使大多數人拿到的武器只是軍刀,他們也會視之如珍寶。

剛剛入伍的年輕戰士拿到自己的作戰武器,大多數人的第一想法是把刀磨得鋒利些,這樣才好上陣殺敵,更加痛快的殺死敵人。年輕的戰士會把刀口放到磨刀石上,仔仔細細的來回摩挲,還會時不時的看看刀刃是否夠鋒利。但老兵們看到這樣的場景,往往會搖搖頭,甚至感慨一句,“到底是太年輕啊!”然後會走上前去,勸慰年輕人別把刀磨得太鋒利。新兵們則會不解,在他們的認知裏,自然是刀口越鋒利,殺敵越痛快。


老兵們看着這些年輕的臉龐,彷彿看到了當年的自己,鋒芒畢露,朝氣蓬勃,意氣風發,而自己經歷了這些年的磨礪,早已沉澱。新兵們的臉上流露出疑惑和不解的神情,這時老兵説道:“別把刀磨得太快,刺刀越鋒利,你就死得越快!”那麼老兵為什麼要這樣説?這其中有什麼寓意?

新兵戰前磨刺刀,老兵:不要磨得太鋒利,越鋒利,你就死得越快!原來這是老兵在戰場上浴血奮戰時汲取的經驗和教訓。雖然得出的結論和新兵們以往的認知相悖,卻是實踐中得出的真理。戰場和日常生活中切菜、砍柴時不同,那是以命搏命,往往一個小細節不留意,結果就是瞬息萬變。


越鋒利的刀,刀口就越薄,而這種薄刀的硬度不夠,刀口則容易捲刃,非常不實用。在戰場上大規模集中的廝殺,面對的敵人數量往往是成千上萬的,這使得刺刀必須結實。薄刀易折,根本無法與敵人對拼。武器一旦損毀,自身攻擊力下降不説,還無法有效防禦,最終導致白白送命。更有一點,刺刀太快,非常容易刺破敵人皮肉,攻勢不能收,繼而扎入骨頭。這下殺死敵人容易,但拔出刺刀就很費勁。而在戰場上,慢一拍就會將自己暴露在敵人面前,使得其他敵人有了可乘之機,自身就等於置入了險境。


其實不止是戰場上如此,年輕人在社會中打拼也是如此,鋒芒太盛,自身能力又不足以支撐暴露的鋭氣,會引來他人的反感,容易遭受打擊報復。就像太過鋒利的刺刀,沒殺幾個敵人就被折斷。而遭受打擊的年輕人大多由於心性不夠堅定,往往一蹶不振,這樣一來,明明有着光明的未來,大好的前程,卻就此斷送,碌碌一生,到老年時又後悔不已。


結語

老兵們看到新兵們恍然大悟的神情,心裏也略感寬慰,但恍然想起和自己一起入伍的戰友磨刀的樣子,而自己則因為刺刀分配的晚,來不及磨刀就上了戰場。

可惜的是,自己的戰友卻在那時在戰場上犧牲了,正是刀口太鋒利導致了刺刀刺入敵人的骨頭,來不及拔出,後背暴露了。如果那個時候也有人提醒他就好了,老兵不敢再想下去了,只是感慨萬千。

參考文獻:《道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