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全國共頒授三名“人民教育家”,兩位出自這所大學,其中藏着怎樣的辦學育人之道?——專訪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劉偉

瞭望 | 全國共頒授三名“人民教育家”,兩位出自這所大學,其中藏着怎樣的辦學育人之道?——專訪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劉偉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劉偉

  一流中學生進入大學,能否通過四年學習,成長為一流本科畢業生,這是對大學是否一流的重要檢驗。做不到這一點,一所大學無論有多少科研成果,有多少國家級、世界級實驗室,都難稱世界一流大學

  在師資隊伍建設上,要大膽改革,實事求是,在穩定性和不斷變化間尋找平衡,只有讓老師對自己前途和未來成長有明確預期,他們才能做好選擇,安心工作

  千萬不要低估年輕人的想象力、創造性和批判能力,也千萬不要拿舊的尺子衡量年輕一代,要充分尊重他們

  文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 李斌 魏夢佳 張冉燃

  在挽救民族危亡的抗日烽火中誕生,骨子裏傳承着紅色基因,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是其矢志不渝的追求,這就是中國人民大學(下稱人大)。

  作為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新型正規大學,人大帶着“始終奮進在時代前列”的光榮傳統,一路走來,形成了三大特色——“人民共和國建設者”的搖籃、人文社會科學高等教育的重鎮、馬克思主義教學與研究的高地。

  從建校初期的“八大系”到孕育孵化一大批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相關的現代專業;從新中國法學、新聞學的第一位博士和第一位外籍文科博士,到囊括“第一本中共黨史教材”“第一部馬克思主義思想通史”“第一套哲學專業教材”等在內的眾多“第一”,人大在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獨樹一幟。

  從成就卓著的專家學者到聞名遐邇的企業家,從政績斐然的黨政軍高級領導幹部,到卓有建樹的經濟、新聞、法律、文學、文藝和科技工作者等,人大桃李芬芳、星馳天下,80多年來培養了30多萬名共和國的優秀建設者和各行各業、各個層面的領軍人才。

  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在創建具有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徵程上,人大如何繼承優良傳統,續寫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同頻共振的精彩華章?《瞭望》新聞週刊記者走進人大,專訪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劉偉,尋找新時代中國高校的辦學育人之道。

  “有志氣、底氣、骨氣,這是做人最要緊的東西”

  《瞭望》:你如何看待高校校長的職責和使命?

  劉偉:大學是培養人的殿堂。作為一名大學校長,最基本的任務、最重要的使命,就是立德樹人。

  培養人首先要回答“為誰培養人”,再回答“怎樣培養人”“培養什麼樣的人”。所以,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大學校長,應當既是教育家、學問家,又是政治家。所謂政治家,就是要把好辦學方向,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培養服務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和國家現代化發展的人才。

  一個好的大學校長,要能很好地實現培養“人”的目標。一是讓學生有思想、有價值追求、有正確的價值觀;二是讓學生有智慧,有處理問題的能力;三是讓學生有知識,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和不斷學習的能力。總之,要讓學生在大學長思想,長智慧,長知識。

  《瞭望》:育人中有什麼學問?關鍵是什麼?

  劉偉:育人首先是育德,這是最關鍵的。教一個好人學本領相對容易,教一個有本領的壞人學好難。育人就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讓學生做一個好人。如果一個人能力差,可以通過知識訓練讓他長本事,如果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歪了,品行壞了,改好很難。

  所以,學生入校後,我們會從教學、生活、接人待物等方面,給學生塑造一個有正氣、有理想、有正義感的環境,讓他們形成健康、堅定的信仰。有志氣、底氣、骨氣,這是做人最要緊的東西,有了這個,即便哪方面知識不夠,將來還可以再學。

  一個人如果把自己成長跟國家和民族事業割裂開、脱離開,就不會有大成就,也不會享受到成長快樂。價值不是孤芳自賞,是別人和社會對個人貢獻的承認。一個真正對社會有用的人,才能被尊重,才能真正享受和體會到價值。

瞭望 | 全國共頒授三名“人民教育家”,兩位出自這所大學,其中藏着怎樣的辦學育人之道?——專訪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劉偉

中國人民大學在圖書館設置黨史學習教育閲讀空間,為師生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營造良好氛圍   中國人民大學供圖

  “我們辦大學必須頂天立地”

  《瞭望》:你怎麼看“雙一流”建設?

  劉偉:“雙一流”建設與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緊密相連。人大作為入選高校,倍感壓力,倍感榮光。

  從高等教育發展規律看,一個國家如果高等教育在世界領先,其政治經濟文化等總體在世界也會領先。沒有高等教育的超前發展和領先地位,社會人力資本的積累肯定不充分,國家現代化水平也難以全球領先。反之,一個國家如果現代化發展不居領先水平,就提不出好問題給教育,也難有足夠能力支撐高等教育發展,高等教育就難以在世界領先。可見,國家現代化進展與高等教育發展水平是相互促進的同一歷史進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現代化發展進程,這一進程已不可逆轉,它提出很多尖鋭、鮮活、富有挑戰性和引領性的問題,需要我們自己培養人,認真面對,認真解決。

  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要在世界受人尊重,一定要先解決好本國、本民族的發展問題。因此,我們辦大學必須頂天立地。“立地”要紮根中國大地,面向中國實際,解決中國問題,服務中國現代化,支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頂天”要達到世界標準。

  《瞭望》:你認為我國大學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的關鍵是什麼?

  劉偉:關鍵是大學發展要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保持一致。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不能脱離國家和民族事業發展。一個積貧積弱的國家,難以孕育出世界一流大學。世界一流大學的成長培育,一定與大學為這個民族發展作出的傑出貢獻息息相關。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對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提出了迫切的歷史要求,也創造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從來沒有哪一個歷史時代如此迫切地需要大量人才服務國家現代化。我們要滿足這種歷史要求,不能辜負歷史期望。

  大學的老師、建設者、受教育者,要深刻認識並把握這一歷史機遇和挑戰,努力學習和工作。在這樣一個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中,也許每個人做的工作微不足道,但回過頭看,真正偉大的事情就是微不足道甚至渺小的事情匯聚的洪流。

  回到大學根本——育人。世界一流大學有很多標準,其中一個基本標準是人才培養。中國基礎教育從應試水平來説已達到世界高水平。中國頂尖大學每年通過高考可從全國錄取到最優秀的新生。這些新生跟任何國家比,知識能力、知識結構、知識基礎等都是世界一流的。

  一流中學生進入大學,能否通過四年學習,成長為一流本科畢業生,這是對大學是否一流的重要檢驗。做不到這一點,一所大學無論有多少科研成果,有多少國家級、世界級實驗室,都難稱為世界一流大學。

瞭望 | 全國共頒授三名“人民教育家”,兩位出自這所大學,其中藏着怎樣的辦學育人之道?——專訪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劉偉

中國人民大學明德廣場和“開天闢地”主題彩車   中國人民大學供圖

  “學科發展和佈局上會有戰略性轉變”

  《瞭望》:人大在“雙一流”建設上取得了哪些成就?未來發展方向是什麼?

  劉偉:人大有14個學科入選首批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有9個學科獲評A+。

  過去5年,在全體師生員工共同努力下,學校“雙一流”建設已達到設定的初期目標。前不久,教育部組織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評選,人大獲獎84項,位居全國第一。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獎評選也連續多屆名列前茅。

  201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上,3名教師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其中兩名來自人大,一名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衞興華先生,另一名是法學家高銘暄先生。

  “十四五”時期,學校在學科發展和佈局上會有戰略性轉變,從速度、規模更多轉向提升學科質量,做到獨樹一幟,頂天立地,能解決實際問題。我們現在正把這種共識轉化為行動方案,落實到具體教學上。

  我相信,人大未來不論在中國還是世界一定是能贏得普遍尊重且富有特色的高校。

  《瞭望》提升學科質量的要義是什麼?人大為此做了哪些調整?

  劉偉:首先是調整優化從本科到研究生的學科建設結構,讓其符合教育規律、時代發展要求、社會需求。這些年,學校本着寬口徑、厚基礎的原則,提倡學科間交叉融合,培育一些和數學、數據科學、統計學等學科有交叉的新學科。高瓴人工智能學院、統計與大數據研究院都是為培育新學科新設的。

  如果説過去一段時間,人大的學科發展體系是“主幹的文科、精幹的理工科”,那麼“十四五”時期將強調“厚重的基礎學科,卓越的社科學科,引領的交叉學科”。

  其次是進一步凸顯研究型大學特點,提高研究型教育比重,根據學科特點和國家社會發展需要,讓研究生分類培養更清晰。整個過程我們會十分注重立德樹人,特別是思政課建設。人大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在全國是A+學科,這些年,我們把思政課建設抓得很緊,思政教學隊伍構成、規模及教學科研水準在國內都佔據領先和示範地位。

  最後是進一步加強學術研究和智庫建設。人大有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首都發展與戰略研究院、重陽金融研究院等高端智庫,有一批非常好的學者,多年來給國家相關部門及市場撰寫各類報告,產生了廣泛影響。我相信,立足現有優勢,人大會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大有作為。

  “要讓老師對自己前途和未來成長有明確預期”

  《瞭望》:師資隊伍建設是“雙一流”建設的重中之重,人大在師資隊伍建設上有何經驗?

  劉偉:一個好的學術平台和環境,可使人得到成長和發展,這對吸引人才特別重要。

  近年來,我們開展了傑出學者聘任計劃。根據人大師資隊伍總規模和近些年發展情況和前景設立了約600個傑出學者崗位,聘期內聘任一批優秀老師,給予其物質條件和學術團隊,讓其更好發揮作用。

  我們會根據思想道德、學術水平、敬業精神、對學生的關切度、對教育的熱愛等綜合因素對老師選拔聘任。採用此標準,還可以在國內外延攬人才,極大降低了人才引進中的交易成本和不確定性。

  我們還逐漸推出更富競爭性的聘用制度。比如,讓一些新的學科、學院進行全球招聘,在國際市場尋找最優秀的教師,以最高標準吸引人才。

  我認為,在師資隊伍建設和管理上,一定要有明確制度。只有讓老師對自己前途和未來成長有明確預期,他們才能做好選擇,安心工作。

  此外,還得有人文關懷。管理畢竟是對人的關係的安排和處理,得合情合理,不能不顧情理,沒有温度。要把制度規定和人文關懷統一起來,以形成規範,調動大家積極性。

  總之,在師資隊伍建設上,要大膽改革,實事求是,在穩定性和不斷變化間尋找平衡,各方面都要有清晰的政策和制度界定,統一在一起就能建設比較穩定、健康、有活力的師資隊伍,支撐學校健康可持續發展。

  《瞭望》:創建“雙一流”還應做好社會服務,人大近年在校地合作上有何亮點?

  劉偉:高校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資政啓民,為社會服務。包括為有關部門決策提供學術研究與政策諮詢,也包括服務和支援地方發展。師生也能在服務地方同時從地方社會發展實踐中汲取養分,提高認識能力和水平。

  近年來,人大與很多省市、企業簽署了共建協議,服務社會、融入社會的趨勢明顯提升。例如,我們按照教育部統一部署,從教育扶貧角度,對口幫扶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我和人大黨委書記靳諾以及師生團隊,多次前往蘭坪中小學,在那裏建立人大班,舉辦手拉手活動,努力在脱貧攻堅中作出人大貢獻。

  我們還推薦許多畢業生作為選調生到地方工作,到基層鍛鍊、摔打、學習。每年暑期,我們都會去看望選調生。近年來,人大有近2000名畢業生作為選調生紮根基層,他們一般比較低調,腳踏實地,能虛心學習,也比較服從組織安排,知識結構、文字能力、表達能力、學習新事物的能力都比較強,到基層後會很快凸顯出來。

  “千萬不要拿舊的尺子衡量年輕一代”

  《瞭望》:你怎麼評價人大的畢業生質量?

  劉偉:人大現在每年畢業的學生,有約60%是研究生,約40%是本科生,有就業意願的畢業生,基本能實現充分就業和高質量就業。

  從社會接受和認可度看,人大畢業生的質量還是很高的。他們中有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從事科學研究的,有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各行業各領域及黨政部門作出積極貢獻的。例如,引發全國範圍內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的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作者胡福明,還有撰寫標註改革開放新徵程的長篇通訊《東方風來滿眼春》的作者陳錫添,二位都是人大校友。

  《瞭望》:你怎麼看當代青年?對大學畢業生最想叮囑什麼?

  劉偉:現在對年輕一代,大家評論很多。可能大家有看不慣年輕人的地方,年輕人可能也確實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不同時代會塑造不同時代人的品格。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千萬不要用過去那代人的想法衡量和要求年輕一代,他們有自己的思想和使命。我們一定要相信,一代會比一代強,無論是在知識上、科學上、文明程度上,人類都在不斷進步。

  我喜歡和年輕人在一起。我在大學裏教了幾十年書,每年新學期開學,面對的都是18歲,但年輪是不斷前進的,作為老師,我需要不斷調整,在課堂上與學生溝通交流,這對我很有挑戰,但我很享受。我覺得,千萬不要低估年輕人的想象力、創造性和批判能力,也千萬不要拿舊的尺子衡量年輕一代,要充分尊重他們。

  每年都有很多畢業生走向社會,我想跟他們説兩點。一、面對陌生事物和可能出現的困難,要相信自己,也要相信國家和社會,千萬別怕,要勇於面對生活和困難,敢於鬥爭。二、要積極向上,追求美好,為國家和社會作出貢獻。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259 字。

轉載請註明: 瞭望 | 全國共頒授三名“人民教育家”,兩位出自這所大學,其中藏着怎樣的辦學育人之道?——專訪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劉偉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