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年前蘇聯在我國北方集結75個師,幾萬輛坦克,為何沒敢入侵

51年前蘇聯在我國北方集結75個師,幾萬輛坦克,為何沒敢入侵
"國雖大,好戰必亡",翻開泱泱千年的世界史,多少堅如磐石的豐功偉業在歲月的沖刷下土崩瓦解,多少力挽狂瀾的英雄人物在時間的崔嵬下灰飛煙滅,沒有亙古不衰的王霸帝業,沒有強盛始終的泱泱大國.
曾經強盛一時、雄霸歐亞的蘇聯,在上世紀的尾聲中敲響了命運的喪鐘,能與美國一較高下的超級大國至此瓦解。而在上世紀的七十年代,這個依舊如日中天的國家,控制着這個星球兩大軍事聯盟的其中之一,雄師百萬,披堅執鋭,勢不可擋。

51年前蘇聯在我國北方集結75個師,幾萬輛坦克,為何沒敢入侵
在其最為強盛的一段時期,中國與蘇聯在國家利益方面爆發了不可調和的矛盾,以至於雙方乘兵邊境,擺開一副大打出手的架勢,其中蘇方在我國北方邊境集結七十五個師,幾萬輛坦克,如此興師動眾,聲勢大造,為何沒敢入侵我國呢?大國之霸,強盛如斯
蘇聯這個國家的強盛是摔打和錘鍊出來的。作為世界第一個長存的奉行共產主義的國家,能在資本主義的天下打出一片穩固的疆土,面對敵對勢力的圍追堵截能逆勢而行,是令人敬佩的,這種勇氣和韌性是這個國家不屈意志的最高體現。
這種精神在二戰與宿敵德國的對抗時,表現得淋漓盡致,以血肉之軀對抗鋼鐵洪流,在斯大林格勒保衞戰中悍不畏死,越戰越勇,可以説是用血肉築就了一座異域長城,也奠定了二戰之後,蘇聯成為大國巨頭的可能,氣吞山河,其勢如虎。

51年前蘇聯在我國北方集結75個師,幾萬輛坦克,為何沒敢入侵
大國之霸,不僅在於其尚武不畏死,更有着強大的工業支撐,特別是在重工業和軍工方面,蘇聯實力之強足以與美國媲美,特別是在冷戰時期,雙方由軍備競賽所製造的核武足以毀滅地球百次,在常規武器方面,蘇聯的兵工廠更是潛力十足,武器性能方面也是傲視全球
強盛如斯,實力激增的蘇聯與美國掀起了爭奪世界第一的勢頭,你來我往,不亦樂乎,在全球範圍內掀起了局部戰爭,圍繞亞歐大陸的戰略要地緊密佈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51年前蘇聯在我國北方集結75個師,幾萬輛坦克,為何沒敢入侵
蘇聯龐大的軍事力量與擴張態勢讓世界都聞之變色,在其面前瑟瑟發抖。尤其是七十年代初期,美國深陷於對越戰爭的泥潭,"折戟沉沙鐵未銷",此消彼長之下,蘇聯迎來了最接近世界老大寶座的機會,於是舞干鏚以號令天下。
此時的蘇聯強如古時的漢唐,威孚四方,雖遠必誅,然而也正是這股傲氣,樹大招風、四面樹敵,最終走向了下坡路,直至分崩離析。

51年前蘇聯在我國北方集結75個師,幾萬輛坦克,為何沒敢入侵
七零年代適逢美國勢弱,蘇聯強盛,在稱霸全球戰略如火如荼展開的同時,蘇聯將自己的戰刀由歐洲轉向亞洲,揮向了自己的盟友中國。雖然中國同蘇聯唇齒相依,相互依靠,在過去的一段時間是堅實的盟友。
但欲要稱霸世界,必先做社會主義國家之首,別的社會主義國家早已對蘇聯俯首稱臣,唯有中國對蘇聯無動於衷,表現出既不反對你的爭做世界第一的夢想,也不表態支持,奉行不參加任何軍事組織的原則,關起門來一心一意發展。
而蘇聯對於中國的不屑一顧也是不滿已久,屢次威逼利誘中國,想要迫使我國屈服,為何蘇聯如此看重我國的態度呢?

51年前蘇聯在我國北方集結75個師,幾萬輛坦克,為何沒敢入侵
帝國建立的一個標準,在於其周邊無大國、無強國,而中國同蘇聯一樣,幅員遼闊、沃土潛力,人口更是數以億計、億兆黎民,如果人口的潛力徹底爆發,那將逐漸走向強大,再加上中國軍隊表現出的強大戰力,以落後幾代的武器在朝鮮戰場與世界列強爭鋒而勢均力敵,加以時日,必成心腹大患。
蘇聯正是考慮到周邊這個潛在的威脅,想要中國臣服的同時,遏制中國的發展,讓中國永遠成為自己的附庸或是後花園。為此,蘇聯向中國提出了一個構想:中國豐富的農產品、輕工業與蘇聯重工業形成很好的互補,既然如此,索性中國全心全意的向一個農業國發展,重工業產品由蘇聯輸送。

51年前蘇聯在我國北方集結75個師,幾萬輛坦克,為何沒敢入侵
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蘇聯的構想便是從根本徹底打斷我國建設現代化國家的道路,沒有工業支撐,中國的國防、科技、建設都成為一紙空談,到時候只能依賴於蘇聯,意圖引誘或迫使我國成為新時代的殖民地,如此也消除了中國成為潛在威脅的可能。劍拔弩張,圖窮匕見
蘇聯的一廂情願自然與我國的發展之道格格不入,甚至嚴重違背了我方的利益,雙方在格局上的根本衝突最終造成了中蘇關係的徹底破裂,甚至到了劍拔弩張,戰爭一觸即發的境地。

51年前蘇聯在我國北方集結75個師,幾萬輛坦克,為何沒敢入侵
雙方在中蘇邊境線部署重軍,搶修工事,蘇軍共集結七十五個師,光坦克就有幾萬輛,如此龐大的軍事力量,舉世少有,為何沒能入侵中國呢?蘇軍的軍事力量是毋庸置疑的,即使是解體之後繼承大部分遺產的俄羅斯,如今也是最接近美軍的存在。
而倒退回五十一年前,中蘇軍事體量更非一個量級,差距十分明顯。而蘇聯始終沒有踏出最後一步、引燃戰火,中國領導人的堅決態度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這便是當時中國的態度。

51年前蘇聯在我國北方集結75個師,幾萬輛坦克,為何沒敢入侵
即使是剛建國一窮二白的情況,我軍都有勇氣跨過鴨綠江,同戰力強大的聯合國軍開戰,更何況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有了一定的實力,可以同蘇軍較量一二;何況我軍以打游擊出身,提着籃子走遍天下,不以正面硬拼。而是揚長避短,集中優勢吃掉敵人

51年前蘇聯在我國北方集結75個師,幾萬輛坦克,為何沒敢入侵
在軍隊數量上,由於龐大的人口基數,可戰之兵是蘇軍數倍。正如第一代領導人所説,"以退讓求團結則團結亡,以鬥爭求團結則團結存",正是我國寸土不讓的堅決態度,讓蘇軍望而卻步。
文/羽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997 字。

轉載請註明: 51年前蘇聯在我國北方集結75個師,幾萬輛坦克,為何沒敢入侵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