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乾隆盛世到底是什麼樣子的?一批英國人揭露了真相

由 聊素麗 發佈於 經典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一個地大物博,物產豐富的國家,前有貞觀之治,後有康乾盛世,無一不在説明古代中國的強盛。


公元1793年,英國派出了第一個訪華團來到中國。一直以來,英國人對這個東方的神秘國度非常好奇,他們眼中的中國,就是馬可波羅所敍述的那般:遍地都是黃金,遍地都是寶藏。然而,中國真的像馬可波羅所説的那樣,遍地都是黃金嗎?

乾隆五十八年的夏天,英國的考察團來到了中國土地,卻發現了觸目驚心的一幕。中國的許多百姓,別説是身穿綾羅綢緞了,就連粗衣麻布都算不上,這些人被清朝政府招募來伺候英國使團,為他們端茶倒水洗衣做飯。

英國人發現,這裏的不少百姓都很消瘦,非常難找到像英國人一樣“肥頭大耳”的人,而且,中國的百姓看起來,也很不開心。據史料記載,伺候英國使臣的這些中國百姓,搶着吃英國人的殘羹剩飯,對英國人的施捨更是千恩萬謝,就連英國人用過的茶葉,他們也會乞討來喝。


英國使團著作的《我看乾隆盛世》一書中這樣寫道:

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沒有見到書上所説的“衣食無憂、富饒繁榮”的場景,有的只是醜陋不堪。除此之外,中國百姓住的房子都是茅草屋,很少有獨棟小樓,像英國紳士住的那種舒適房,在中國是很少見的,這裏處處都顯露着落後的景象。

毫無疑問,乾隆皇帝是我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皇帝之一,甚至,後世不少學者建議去除“之一”二字。不可否認,乾隆皇帝統治下的中國,與之前的幾千年相比,是一個人口眾多、國力最盛的時代。但是,與同一時代世界上的其他強國相比,又怎麼會出現如此慘淡的景象呢?

原因是:乾隆時期的中國人的生活比歐洲人差遠了。十四世紀的時候,歐洲人並不比中國人富裕。他們的食物中很少有肉,多數時候就被一塊麪包和一碗濃湯代替了。即便如此,也能讓英國農夫心滿意足。隨着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歐洲人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不斷提升。


在十八世紀的工業革命前期,英國農場一個普通僱傭工的三餐食譜,都會出現高營養的肉、蛋、奶,甚至,還能喝上啤酒,吃上鮮豬肉,比四百多年前的生活,已經提升了一大截。隨着工業革命的結束,英國人的日子更好過了。

1808年,在一個普通農夫的家裏,他們已經可以消費奶酪和黃油,甚至是英國的紅茶。然而,再看看中國,乾隆時期的中國百姓吃的都是什麼呢?幾千年來,中國農民的飲食都是以粗糧、青菜為主,很少有肉、蛋、奶。通常在春荒之際,還要摘野菜度日。

因此,乾隆時期常常會看到民眾“吃糠咽菜”。據史料記載,十八世紀的時候,一位中國農户的全年總收入,只比得上一位英國農户的一年結餘。並且,很多時候中國農户還會負債,且一遇到天災,很多家庭都經不住打擊,紛紛破產了。


另外,英國使團還發現,乾隆盛世的“貧困”,不僅是在物質上,更重要的是人權的喪失。據説,在英國使團抵達浙江沿海一帶的時候,想找一個熟悉當地的人做領航員。當地的官員是滿嘴爽快,可是,沒有人願意掙這份工錢,他們紛紛選擇了退縮。

然而,中國的官員完全不顧及中國百姓的人權,對於中國的這些嚮導,不是打就是罵,這在英國使團的眼裏,是不敢相信的。因為,在那個時期,歐洲人的人權意識已經非常強烈了,甚至,早就深入人心了,像中國這樣的情況在歐洲是不會出現的。

據説,公元1747年,普魯士國王想蓋一座新的宮殿,恰好這座宮殿選在了平民的風磨街上,結果,在修建宮殿的過程中,就有民眾提出了“抗議”,認為:修建的宮殿擋住了風,不利自己風磨的轉動。磨坊的主人就向法院起訴了國王,最後是國王讓步,對磨坊主做出了補償。

這樣的事情,在當時的中國是不可能發生的。


乾隆皇帝統治的時期,就是十八世紀,這個時期是全世界人民的“轉折”期。此時的歐洲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世界文明也主要是靠“立憲法”和“代議制”去體現的,這無疑是將統治者關進了法律的“牢籠”,讓他們面對同等的法律保護和制裁。

反觀中國的乾隆時期,統治者卻做着相反的事,乾隆執政六十年之久,卻把中國的老百姓關進了“專制”的牢籠,所以説,“乾隆盛世”其實是有悖人類發展進步的產物。雖然,乾隆盛世的功績卓越,也創造了空前的政治穩定,甚至,養活了當時足夠多的人口,奠定了我國現今的版圖。但是,他的“專制”,也為中華民族帶來了精神上永久的創傷,這是個不爭的事實。

對比十八世紀世界的進步,乾隆統治的時代,無非是專注生存權力的盛世;對比中國歷史,乾隆統治的時代,就是百姓權力被剝奪的最徹底的時代。此時的中國百姓,早已習慣了做奴隸,不僅聽話,而且,忍耐度極高,以至於,導致他們無法擦亮雙眼,去迎接世界大潮的變化。


由此可見,乾隆盛世實際上就是一個自欺欺人的時代。

參考資料:

【《中國通史 明清史·第六章 清朝的極盛與中衰》、《英使謁見乾隆紀實》、《我看乾隆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