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和家長當明白,上了本科線一是回事,能上本科是另一回事

你不接觸一下家長,就不知道高三家長對孩子報考大學的期望和現實差距有多大。

去年440多分的本科線,裏邊的虛數是20%,實際錄取在500分左右,校企合作也在480分左右。

多數在500分到440分之間的家長錯把自己由分母當成了分子,因此報完除了滑檔別無可能。

高考報志願,知道真實的自己最重要,南牆是淘汰人的,不是撞着玩的,可惜有那麼多人不知道。

【高考上了線一是回事,能上本科是另一回事】

每年高考,都有志願滑檔考生。這裏面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不會報志願,志願填報不科學,另一種情況是“分數不夠”,花再多的錢,找再好的專家,志願填的再科學,也要滑檔。這種情況屬於“政策性滑檔”的範疇——進檔了,是真正的運氣好,滑檔了屬於必然,很正常。

一段線(本科線)的劃定是按照招生計劃的1:1.2劃定的。也就是説招100人,分數線劃到120人。這樣,無論考生志願如何填報,必然有20人滑檔。

平行志願的投檔規則,是從高分到低分依次進行,也就是先從第一名考生開始錄投檔,如果前100名考生填報的志願都比較科學,那前100名考生會先錄取。

假若出現這種情況,如第51名考生,96個志願學校都填的“高”,這些學校招生計劃總數是50人,已經錄取了前50名同學,那這名同學只能滑檔了。這樣,就給100名之後的同學創造了“運氣”。

而如果前100名同學報的志願都科學,比如“保底”學校都報上了“排名最後”的那個學校,那100名以後的同學就沒有了機會,志願報再科學,也必然滑檔。

當然全省上線考生30多萬,招生學校、專業眾多,志願條數幾萬條,不可能每個考生都填報的那麼準,更加之有些“高分”同學要復讀,有些考生嫌學放棄了志願填報,所以,從理論上説,只要上了線,就有可能被錄取。

考生和家長當明白,上了本科線一是回事,能上本科是另一回事

(作者,顏建國,著名作家,文化學者,宋元文化研究專家,系中國散文學家會員,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數家報刊專欄作家,著有《元朝東平學派》《蘇軾與東平文士考析》《文宗義脈》《春風有約》《家鄉的石板坡》等專著。本文由作者獨家授權發佈,轉載請註明作者和出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841 字。

轉載請註明: 考生和家長當明白,上了本科線一是回事,能上本科是另一回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