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康‖端午時節憶母親
大家好,我們的用智能引領快樂走進新的領域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端午時節憶母親
楊小康
時間過得真快,不知不覺今年的端午節已經到來。與往年一樣,我又想起兒時與母親一起過端午節的情景。
在我們老家,人們非常重視傳統節日及其習俗。相比之下,春節過後最受人們重視的就要數端午節了。有儀式感的母親年年都會為過端午節早早盤算和準備。
過端午節,少不了在清晨割艾蒿草回來。母親説端午割的艾蒿草插在門頭能避邪,放幹後能做藥材。我們姐妹都在上學,割艾蒿草的任務自然落在母親身上。母親為了省時省力,往往在端午節前挖野菜、打豬草時就“踩好點”。到了端午,天剛亮,母親就背起揹簍直奔“目的地”,不多久,就揹回來半揹簍艾蒿草。母親取幾枝插在大門門頭,又取幾枝趕早送給鄰居陳奶奶,其餘的放置在乾燥通風處,使其陰乾。
過端午節,我們小孩子最關心的是端午這天上學時書包裏能不能裝上白麪花饃饃、手腳能不能戴上鮮豔的手環腳環。
母親過日子特別會精打細算,遇上夏糧欠收,會在收麥子的日子就盤算着怎麼樣保證來年端午節孩子們能吃上純白麪花饃饃、請來幫忙收割自留地麥子的人能吃上白麪飯、新麥面倒入面櫃前有白麪飯招待客人……有了母親早早的細緻盤算和日常節儉,每年端午節我們都能吃上純白麪花饃饃。
五月初四下午,母親就動手烙花饃饃。她先用食用鹼水洗乾淨梳子、頂針,用開水燙過後晾乾。然後找幾個大小不等的瓶蓋,再挑選兩三個口徑不等的水杯、小碗,挑選一個鐮刀刀片兒和一兩支筷子。這些東西是母親烙花饃饃不可缺少的製圖工具。母親把發好的麪糰加鹼揉勻並擀成餅狀後,用“製圖工具”在麪餅上一次完成花紋圖案製作或邊烙邊完成花紋圖案製作。母親的手巧得很,她能烙出滿身是花紋圖案的饃饃。而且,不論花紋圖案是緊湊、是零散,還是緊湊零散兼之,只要仔細觀看,都會發現構圖之美。
端午早晨,母親放置好艾蒿草以後,才喊我們兄弟姐妹起牀、洗臉。然後,拿毛線給我們綁手環和腳環。大紅色毛線的手環腳環是我們姐妹的最愛。當時,國家實行的是計劃經濟,所有物品都要去國營供銷社購買。於是,即便是端午節綁手腳環用的不多的紅色毛線,母親也要走七八里路到公社供銷社或走三四十里路到縣供銷社購買。母親一邊綁線,一邊喃喃地説:“今天,娃娃戴上彩色線的手環腳環,就一年不碰上蛇。”母親還説,戴紅色手腳環的小孩即使碰上蛇也不會被蛇傷着,蛇見了他們會繞道走的。那些年,每次聽母親這樣説,我都信以為真。直到我長大些了才知道母親説的是鄉親們關於端午節戴手環腳環的傳説。又過了幾年,我才明白母親説的也正是母親對她兒女們的美好祝願。
我深受母親的影響,成年後也非常重視傳統節日及其習俗。每年端午節,我都會拔艾蒿草、烙花饃饃,並給孩子、孫子用紅毛線綁手環腳環。我保持這些習俗,不只是對子孫的美好祝願,更是對母親的深深懷念。
作者簡介
楊小康,女,甘肅隴南人,小學退休教師。網名:康兒。閒暇之時,動動手筆,寫點文字,記錄生活。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