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週造台計算機” ,“四月肝出路由器”,大二時即修讀研究生研討課,在牛津大學交換時過半課程A或A+……一年一度的“神仙打架”又來了!11月12日,2020年清華大學本科生特等獎學金答辯上演,15位清華“最牛學生”展示成長經歷,競爭本科生最高榮譽。除了拔尖的成績和強大的學習能力,這些學生還展示出廣泛的興趣,並在不同的領域上探索個性化發展之路。
清華自動化系的蔡燁怡學習成績突出,廣泛涉獵交叉學科。三年間,她共有23門課程獲得A及以上成績。進入清華前,她已是兩本兒童文學出版物的作者,大學期間,她還修讀了漢語言文學第二學士學位,出版長篇校園小説《分享讓我更快樂》。
人文和工程視角的融合,令蔡燁怡完成了心率曲線、全唐詩平仄律統計等富於趣味的作品。在基於腦機接口的半機械蜜蜂控制系統研究中,蔡燁怡擔任負責人。項目中,來自不同院系的同學通過外加電極信號,使蜜蜂產生視覺幻象,從而改變自己的行為,最終能夠在半自由態下完成轉向、起飛的誘導。最終,這一項目成功獲得清華大學第37屆挑戰杯二等獎。
清華人文學院謝廷玉推研成績專業第一,曾獲一二·九獎學金、英華學者獎學金、人文學院院長獎學金等,在牛津大學交換期間,過半課程取得A或者A+。
謝廷玉曾用八個月時間梳理“塔克-伍德命題”四十餘年的爭論,以第二作者的身份在中國倫理學會會刊《倫理學研究》發表文章,該文章同時屬於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他還運用抽象的哲學理論分析多彩的現實,在“歐陸思想聯萌”公眾號發表文章分析轉發錦鯉的現象,也針對《後浪》展開對談;他和同學張瀚文合作撰寫的《飯圈文化的哲學省思》發表於光明日報客户端,引發了公眾廣泛而深入的討論;作為“新京報書評週刊”的實習生,他發表了《晦澀而深刻的滿分作文,是怎樣誤解了哲學》,參與舉辦本雅明紀念筆談。
作為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學生超算團隊史上的第一位女生隊長,張晨昨天早上六點剛剛結束72小時鏖戰,帶領團隊完成了今年的賽事。
張晨成績優異,推研學分績排名全系第一,學分績平均3.8,其中由計算機系和數學系開設的課程全部為4.0。她與團隊成員完成了“奮戰三星期,造台計算機”的看似不可能的任務,甚至達成了“四月肝出路由器”的成就。
在中國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CCPC)女生專場上,張晨與隊友僅用2/3的規定時間就完成了所有賽題,實現清華大學在該競賽上的首次奪冠。她還以實際需求為工程應用背景,針對“神威·太湖之光”的技術發展開展科研項目,設計了面向國產眾核處理器的高效鎖,結果也轉化成論文發表在了頂級國際期刊。
大一時,清華物理系的陳逸賢就確認了天體物理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在大二時,作為唯一的低年級本科生,陳逸賢勇敢地選擇了天文系研究生的專題研討課程。這門對高年級博士生都充滿挑戰的課程卻被陳逸賢從容地適應下來,做出了水平在全班數一數二的“磁轉動不穩定性”調研與綜述報告。
除了強大的學習能力,陳逸賢還在課外出徵國際公眾演講比賽,赴倫敦與50多個國家的冠軍同台演講,標準的口音不僅讓他在比賽中收穫了全球六強的榮譽,還讓他有能力幫助園子裏的同學,為《科技英語視聽説》這門課程錄製了30餘篇課文範讀。
家庭第一代大學生、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扎蘭屯一中十餘年唯一考入清北的學生,解海鵬的清華園求學歷程,是一個“奔跑者的故事”。初入清華,解海鵬並沒有在第一次期中考試中取得滿意的成績,他不想在學習上落後,凌晨五點在陽台預習微積分,提前一小時趕到教室爭取前排座位。他直面入學時基礎薄弱的事實,反思時間規劃、調整時間安排,逐漸適應了大學的學習,大一上學期的成績在年級第20名。大學三年的成績穩中有進,最終取得了年級第二的推研成績。
“他是一位通專融合、有温度的計算機科學研究者。”清華老師曹莉如是描述王雷捷。
作為浙江新高考不分文理的第一屆高考生和新雅書院高考招收的第二屆本科生,王雷捷一直走在文理通識的探索之旅上。
“通識教育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懷着這樣的思考,王雷捷扎身於算法與倫理學的融合領域,探究冰冷算法後鮮活個體的喜怒哀樂。在卡耐基梅隆大學,他深入人工智能公平研究,在具體的案例中理解公平,最終獲得“闖世界”計劃A級評定,並受導師邀請,於大四繼續研究。“正是受益於文理通識的教育,我能夠跳脱出算法本身,去認識算法背後熱血的人。”王雷捷説。
清華大學特等獎學金於1989年設立,是學校授予在校學生的最高榮譽。今年是清華特等獎學金評選辦法修訂後實施的第二年,在以往評選的基礎上,學校一方面強調以德為先,引導和培育優良的學風,另一方面也嚴格評審的流程,充分發揮公示環節的監督作用,希望特等獎學金的獲得者,能夠充分地體現清華人肩負使命、追求卓越的勇氣和擔當。
在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過勇看來,參與答辯的15位同學都是清華“又紅又專,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特色的集中體現,能擁有這樣優秀的學生,他感到“由衷的驕傲”。他希望大家關注特等獎學金候選人的學術志趣和成長經歷,不要過多關注取得的成績,要看重特等獎學金的評選導向,鼓勵學生個性化發展,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上特等獎學金的答辯舞台只是人生的一小步,追求卓越的腳步不會停歇,希望能從同學們身上看到對學術的熱愛、堅持和努力。”過勇這樣寄語。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户端 | 記者 任敏
編輯 王雯淼
流程編輯 劉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