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填滿”減下來的時間

經歷了2021年國慶節,不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家長感受到了今年這個小長假與往年的不同:放了整整7天假,學生作業少了許多,校外學科培訓課程也悄悄消失了,學生有了更多時間參與全家人的假期生活。

這是“雙減”政策落地後,學生與家長再一次感受到“減輕作業負擔”“減輕校外培訓負擔”帶來的變化。這個秋季甫一開學,家長和學生就都感受到不同以往——學校提供課後服務後,學生放學時間與家長下班時間基本能對上,家庭生活安排因此變得更加井井有條;學生放學回家後書面作業很少,週末的校外學科培訓也取消了,學生可以自由安排的時間明顯變多。

面對如此大變化,學生家長交流的話題離不開“雙減”帶來的福利,卻也少不了討論心中增出來的焦慮,其中就有受惠於“雙減”而多出來的時間如何安排的問題。

如何“填滿”減下來的時間,要想明白“雙減”政策落地實施是為了讓教育迴歸本原。要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就不能眼睛裏只看到各學科的成績,腦海裏只有針對提高成績的培優、刷題。學生要學習掌握的知識,不只是傳統的課程表上看得到的那幾樣。擁有健康的體魄,有健康的興趣愛好,懂得如何與人相處,能夠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能夠掌控自己的情緒,等等,這些都與全面發展緊密聯繫。

“填滿”減下來的時間,就要琢磨怎樣去充分科學合理地利用時間。學生放學回家花在完成作業上的時間減下來了,但不能把這些時間無節制地花到電子產品的屏幕上去。學生參加校外學科培訓的時間減下來了,並不意味着學生在這些時間裏就可以完全“放飛自我”。按平均水平15分鐘可以完成的作業,“放飛自我”磨蹭起來要花1小時才完成,好不容易減下來的時間被白白浪費,培養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在獨自面對作業題的時間之外,作為家庭一員的學生有更多時間與家人共處與交流,這正是增進親子交流、優化親子關係的好機會。

“填滿”減下來的時間的,可以是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在父母的帶領下學會做家務、樂於做家務,學生由此掌握的是必要的生活技能。可以是在父母的支持下發展健康的興趣愛好。學生由此能找到排解不良情緒的出口,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甚至由此走上適合自身特質的發展道路。可以是體育鍛煉、閲讀和文藝活動。這些活動有的需要體能,有的需要技巧,有的需要協作,有的需要安靜專注地獨處,有的需要長期堅持枯燥訓練的毅力。每一樣活動既有本身的趣味,更能對孩子的成長髮展起到潛移默化的推動作用。

“雙減”減下來的時間,值得好好利用。如何“填滿”減下來的時間?換個角度,換條思路,也許問題就能迎刃而解。(評論員 周圍)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54 字。

轉載請註明: 如何“填滿”減下來的時間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