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製造業智能化的機遇和挑戰 職業教育準備好了嗎

本文轉自【光明日報】;

面對製造業智能化的機遇和挑戰 職業教育準備好了嗎

面對製造業智能化的機遇和挑戰 職業教育準備好了嗎

面對製造業智能化的機遇和挑戰 職業教育準備好了嗎

智能化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重要特徵,是製造業轉型升級的基本方向,也是各國提升國際競爭力的根本路徑。製造業的競爭越來越依賴於人才的競爭,搶佔製造業智能化先機,人才是根本。技術技能人才是實現智能製造生產實踐的關鍵性投入要素,是不可或缺的人才類型。職業教育作為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主體,要主動把握機遇、積極迎接挑戰,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我國製造業智能化升級助力。

技術技能人才是搶佔製造業智能化先機的重要保障

職業教育作為實現技術技能人才有效供給的重要一環,在製造業生產方式的更新迭代、產業的技術革新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是推動製造業智能化發展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

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在經濟發展中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隨着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智能化成為製造業轉型的基本方向。發達國家致力於運用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優勢保持製造業的領跑地位。近年來,我國製造業突飛猛進,既取得了產出規模世界第一的矚目成績,也實現了軌道交通、通信設備等領域的重大技術和產業化突破。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肖亞慶於10月9日撰文稱,2019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佔全球比重達28.1%,連續10年保持世界第一製造大國地位。截至2020年6月,中國製造業重點領域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和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分別達到51.1%和71.5%。但是,隨着國際競爭的日益加劇,我國製造業大而不強、核心技術匱乏等問題嚴峻,製造業大國地位仍然承受巨大沖擊。因此,積極提高中國製造的智能化水平,是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然要求,也是推進現代化進程、提升國際競爭力的根本路徑。

產業發展,人才是根本。製造業智能化的競爭越來越依賴於人才的競爭,人力資本是實現智能製造由理論創新到生產實踐的關鍵性投入要素。製造業智能化轉型,既需要拔尖創新人才實現高精尖科技突破,也需要技術技能人才實現生產一線的快速應用和高效產出。職業教育作為實現技術技能人才有效供給的重要一環,在製造業生產方式的更新迭代、產業的技術革新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是推動製造業智能化發展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

製造業智能化發展為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提供指引和方向

新生產模式要求技術技能人員具有新的技術技能體系和認知能力,倒逼職業教育進行育人模式改革,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信息獲取和整合能力以及終身學習能力。

歷史上每一次工業革命都會催生新的教育形態和發展模式,也會促使教育內部自發產生改革動力。製造業智能化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重要特徵,其發展需求為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提供了改革方向:

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目標發生變革。 製造業智能化是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先進製造技術的高度融合,實現傳統制造和信息物理系統集合的生產過程。由此引致分散化、個性化、專業化的生產模式要求技術技能人員具有新的技術技能體系和認知能力,倒逼職業教育進行育人模式改革,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信息獲取和整合能力以及終身學習能力。

技術技能人才學歷層次需提升。 製造業智能化的重要特徵是重複性、低技術的崗位逐漸被智能設備和系統取代,人力消耗大量減少。智能化生產過程中與信息化的高度融通以及流程優化的提升要求生產一線的技術技能工人擁有更加多元的知識結構、複雜化的操作技能以及堅實的理論基礎。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加快製造業領域勞動力結構的升級,提升學歷水平,加快培養更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

崗位快速更迭要求專業動態調整。 製造業智能時代在創造出大量新的產品和服務的同時,也衍生出例如機器人操作和維護、工業數據工程師等全新的職業方向,就業形式上出現了更多自由職業者和兼職崗位,工作內容上也更加體現專業協作。製造業智能化產生的新興崗位巨大供需差,要求職業院校準確把握專業方向,根據製造業產業鏈的變化對專業鏈進行及時調整和更新,以實現智能化產品在性能、質量和生產效率方面質的飛躍。

技術技能含金量要有效增加。 智能化先導性技術的出現和發酵會引致技術集羣的產生,且貫穿產品設計、生產、銷售、服務等全生命週期,對勞動力會產生強烈的“替代效應”,重複性和程序性任務構成的崗位被低成本技術取代,但更加凸顯高複雜性、高智能化崗位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性。這就要求從業人員通過增加技術技能的含金量,突破製造業價值鏈低端鎖定、提升全球價值鏈分工地位。

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與發展需求不相匹配的矛盾凸顯

長期以來,我國職業院校的學生和家長對製造業職業發展和專業提升普遍存在誤解,認為製造業存在着工作重複、勞動密集、工資水平低、晉升渠道單一、學歷水平低、工作環境差等特點,製造業領域的很多工作被認為缺乏發展前景。

隨着我國製造業智能化的逐漸深入,人才匱乏無疑成為發展的巨大屏障,特別是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與發展需求不相匹配的矛盾尤為突出。具體可以總結為以下幾方面:

人才培養模式明顯滯後。 當前,我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仍然較為傳統和保守,以教師課堂傳授為核心,新興教學方法仍不成熟,未能被廣泛採用。涉及智能製造領域的新模式、新技術的教育教學方法運用尚處於初級階段。此外,製造業智能化趨勢需要進一步加大專業融合,亟須探索跨專業的教育模式。

專業佈局結構調整不及時。 製造業智能化強調過程和跨界融合,涉及多專業交叉更替,動態化調整是應對智能化人才需要的關鍵步驟。職業院校專業調整的意識缺失、步伐緩慢,專業設置與發展需求嚴重脱節,教學內容與生產一線無法實現緊密對接。從目前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來看,普遍存在專業設置過窄、崗位匹配單一的情況,有些低成本專業設置過多,有些緊缺專業甚至還處於空白狀況,無法滿足製造業智能化發展的剛性需求。

產教融合不夠深入。 智能化製造業不需要大量勞動力在車間進行密集型生產,對技術技能人才的要求也從應用知識、技術、技能解決相對確定性問題向不確定轉變,要在實際生產環境中面對更為複雜的技術問題,核心要求是實現高水平的產教融合。當前,產教融合流於形式、不可持續、缺乏制度等問題普遍存在,學生在課堂接收的知識與實習實訓接觸的生產技術皆與一線存在較大偏差,很難在實際工作中適應崗位要求。

製造業相關專業缺乏吸引力。 近年來,雖然製造業領域相關專業畢業生數量逐年提升,但是服務於第二產業的比重仍然偏小,特別是先進製造業領域的重大關鍵技術環節缺乏頂尖人才。長期以來,我國職業院校的學生和家長對製造業職業發展和專業提升普遍存在誤解,認為製造業存在着工作重複、勞動密集、工資水平低、晉升渠道單一、學歷水平低、工作環境差等特點,製造業領域的很多工作被認為缺乏發展前景。

着眼“大職業教育”,系統推進製造業智能化領域人才培養改革

展望“十四五”,讓人才培養模式與製造業智能化全面融合已成為職業教育急迫的改革任務,需要採取多種手段進行調整和完善。

製造業智能化趨勢產生的人才需求變化對職業教育完善治理體系,推進層次、專業、教師等改革創新提供了新機遇、新挑戰。展望“十四五”,讓人才培養模式與製造業智能化全面融合業已成為職業教育急迫的改革任務,需要採取多種手段進行調整和完善。

堅定創新觀念和意識,系統推進具有針對性的製造業智能化領域人才培養改革。在政策和制度保障方面給予適當傾斜,對製造業智能化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領域的重大工程、重點項目加大投入力度,打造一批製造業智能化相關的龍頭職業院校。建立保障製造業智能化專業領域教師成長的體制機制,確保優質教師資源繼續留在職業教育體系內,確保人才培養模式跟得上科技發展的步伐。創新相關專業的動態融合發展和一體化教學模式,創建更多技術課程和學習計劃,幫助學生應對現實生產中的挑戰並創新制造技術。

突出類型教育特色,加快發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發展本科階段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製造業智能化轉型升級的迫切要求,也是發達國家職業教育發展的成功經驗。加快建設以服務先進製造業為主的本科職業教育,在學制、學位、招生考試製度、管理體制、學校設置等諸多領域開展系統性規劃,致力於推廣和運用新的製造技術,為製造業智能化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提供培養和成長通道,提升製造業相關專業吸引力。

強化開放辦學,實現更高層次、更加深入、更加全面的產教融合。以製造業智能化人才需求為引領,將產教融合落實到人才培養、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加強行業、企業和學校的合作,鼓勵將行業的相關培訓納入學校課程,學生和教師接受行業人員的指導。專業發展規劃要緊密結合國家和區域製造業發展規劃,加大專業間的開放融合,設計更加開放的課程教學資源。鼓勵行業企業直接參與到學校的專業調整、課程設計、教學評價和國際先進課程的引進。

着眼“大職業教育”,充分發揮培訓的重要作用。加強對職業院校的改革,形成特色突出、結構合理、佈局優化的培訓發展格局。激發職業院校培訓活力,創新培訓模式,為工人提供所需強大的技術技能、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核心專業技能的機會。以成本核算為基礎,進一步優化撥款制度,向先進製造業相關專業傾斜,重點支持製造業智能化領域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為學生和一線工人提升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搭建平台。

(作者:趙晶晶、張薇,分別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碩士研究生)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723 字。

轉載請註明: 面對製造業智能化的機遇和挑戰 職業教育準備好了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