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五事七計的戰略觀,是計算也是策略,關鍵是知勝負
得知您關注了我,您可能想不到小編像個孩子在跳,是您的支持激勵着我。
哈嘍小夥伴們,歡迎閲讀小編的文章,文章圖片來自於網絡但內容全部原創,原創不易,喜歡小編文章的小夥伴們可以點一下關注哦!
研究《孫子兵法》的學者,大都會認為孫子“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觀是最佳戰略,稱為孫子最理想的戰略追求。學者有研究:稱孫子的“全勝觀”為大戰略,也就是國家戰略,包含政治、外交、經濟等各方面內容的戰略。那麼,孫子的“上兵伐謀”“其次伐交”正是高於“其次伐兵”的大戰略,而五事七計是計算也是策略,關鍵是是要能知勝負。
《計篇》的最終結果是要有戰略判斷
“戰”相反相成。我們説,“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前者是“和”,後者是“戰”,敢戰才能談和,談和更須備戰。二者缺一,都是機會會主義。《計篇》的核心是什麼?有人説是計謀,有人説是計算,有人説是決策,似乎都對也都不太準確。其實,《計篇》的寫作方法就是通常所説的“鳳頭、豬肚、豹尾”結構,結尾簡短有力,文之結如果之結,這“果”就是“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現)矣”,就是預知勝負。 通觀《計篇》,它是“兩花一果”,一朵“花”是內謀於廟堂,即“廟算”,“五事七計”;另一朵“花”是外謀於戰場,即“造勢”,“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前者是對客觀條件分析,後者是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有了對這主客觀的判斷,於是才結出預知勝負之果”。
孫子始終貫徹的先勝思想
關於戰略預見,孫子曾在13篇中從不同角度加以強調和論述。如他在“知勝有五”中就明確要求“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謀攻篇》)。又説“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於眾者,先知也”(《用問篇》),“勝兵先勝而後求戰”(《形篇》),等等。這都是孫子預知勝負的先勝觀。 預知勝負固然要對敵我雙方的各種情況進行綜合分析,但在實戰中重要的是抓住要害,抓住關鍵而不是教條地對比雙方的“五事七計”。
紙上談兵並不是先勝
公元前260年,秦趙長平之戰中趙軍大敗的關鍵主要是將帥問題。戰前壓相藺相如認為,趙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不同意趙土任命這位名將趙奢之子、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擔任主將,趙王不聽。最令人欽佩而又具有戲劇性的是關於趙括的母親的一段史實。當時,她上書趙王,反對任命趙括為將,理由是趙奢為將時,廉潔奉公,以身作則,把所得的賞賜都分送給部屬,“受命之日,不問家事”;而現在趙括當上了將軍,把所得賞賜全都拿同家中珍藏,看到便利的房地產只要能搞到手就去購置。趙母根據趙括的這些言行,反對趙括為將。但是,趙王不聽。這時,趙母向趙土毅然表示:“即如有不稱,妾請無隨坐。”意思是説,我現在有言在先,萬一趙括不能勝任,請趙土不要讓我連累坐罪,“趙王許之。” 趙母的預見,藺相如的預見,都沒有大談什麼“五事七計”,但是,卻都是正確的。
需要深入看問題,細節決定成敗
具有啓示意義的是,為什麼趙母在預見問題上勝過趙土?考其原因就在於趙母懂得連貫起來的思索,而趙土只是從表面現象看問題。毛澤東有一段論述正是針對這種現象説的十分分值得我們重視。他説:“學習戰爭全局的指導規律,是要用心去想一想才行的。因為這種全局性的東西,眼睛看不見,只能用心思去想一想才能懂得。”毛主席提出了著名的十六字原則:“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裏”,對各種材料進行連貫起來的思索。舉長平之戰這個例子,不是説戰略預見不需要全面評估敵我雙方條件,而是説明在敵我諸因素中必須善於抓住關鍵的要害因素。軍事上有所謂“一不慎,滿盤皆輸”,又有所謂“細節決定成敗”的説法,這裏的“一着”和“細節”指的是那關係全局的“一着”或“細節”。
主要參考:吳如嵩《孫子戰略散墨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