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博熱”興起,個人只能被裹挾嗎

近年來,繼考研人數不斷突破新高後,考博熱浪襲來。同時,還有一部分人開始了重讀本科。各類“考學熱”的背後,是對學歷的執着還是對知識的追求?“上岸”之後,讀書的“涯”在哪裏?

升學考一直是常年霸佔熱搜的話題。這些年隨着研究生教育擴招,“考博熱”也逐漸興起。根據教育部發布的數據,2021年我國有在學博士生50.95萬人,在學碩士生282.29萬人。這樣一種學歷“大躍進”現象,需要從多個維度來審視。

一方面,隨着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社會在管理、創新、科研等方面對高學歷人才的需求確實在上升。比如,我們注意到,這些年一些街道辦、貧困縣在對外招聘上,都普遍要求研究生乃至博士。這背後雖然不排除個別地方的“好大喜功”,但社會各領域對於高學歷人才的需求和要求都在發生新的變化,這是不爭的事實。

另一方面,學歷膨脹和貶值的現象,也客觀存在,我們的確在進入如社會學家蘭德爾·柯林斯所提到的“文憑社會”。近幾年,一些人開始重讀本科就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現象。因為社會對學歷的要求在普遍提升,過去可能一個人擁有“一技之長”就可以不在乎學歷上的短板,但現在,由於普遍的學歷門檻提高,光有技術而學歷不足,就成了一個問題。個人需要持續更新、提升自己,或者要實現“跨界”,學歷上的“再深造”,都越來越成為一個無法繞過的坎。

而就現實因素來看,在當前的就業形勢下,有更多人為了迴避就業壓力,傾向於選擇繼續留在“象牙塔”,通過“刷學歷”來延遲就業,或是積累未來的就業優勢。所以説,當前的考研熱、考博熱,是多種因素共同促成的。這裏面既有必然性原因,也有偶然性原因;既有個人原因,也有社會原因;既有合理性的一面,也有值得警惕的一面。

客觀説,在當前的社會大背景下,面對學歷上的“軍備競賽”,個人的選擇其實是有限的。要知道,在經歷一個較長時間的高等教育大發展後,社會對學歷的要求普遍提高。如今很多招聘中,研究生學歷已經是基本門檻。如果達不到這個學歷要求,就意味着個人在就業市場中會失去很多機會,真正輸在“起跑線上”。由此可以説,很多人“刷學歷”其實是被裹挾的。但是,這裏面的悖論在於,當“考研熱”“考博熱”持續,催促更多的人加入其中,身處其中的個人並不會變得更輕鬆。用通俗的話説,它只會讓社會的競爭變得越來越“卷”。

於是,在現實中我們能看到兩種似乎矛盾的現象並存。一邊是學歷競爭越來越激烈,整個社會對學歷都更加看重了;但另一邊,“讀書無用論”依舊有市場。比如,一種常見的説法是,“即便讀到博士還是找不到工作”。這看似是一種矛盾,但實際上不過是同一問題的一體兩面。因為拋開個人差異不談,當學歷的膨脹速度遠遠超過社會機會增加的速度,就必然導致學歷貶值。因此,不管個人升學是為了求知還是刷學歷,都必須明白一點,學歷的提升並不必然與個人能力,或者説社會競爭力的提升劃等號。

所以説,身處學歷膨脹的大背景下,個人也未必只能完全被裹挾。與其盲目跟風考研、考博,不如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發展方向掌握一技之長。在兼顧學歷和技能的情況下作出選擇,可能是最“實用”的。當然,這只是一種實用主義思維。我們不能否認,的確有少數人的升學確實是為了“求知”,而這方面就另當別論了。

(光明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03 字。

轉載請註明: “考博熱”興起,個人只能被裹挾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