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中,韓國可以説是最為弱小的國家了,常年吊車尾。雖然“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韓國出產的劍也是“陸斷牛馬,水截鵠雁”,可是,韓國可以説一直是七國中實際領土最小的一個。而且是在一次次的角逐之中,越磨越小,乃至沒有與任何其他一個國相抗衡的實力。
這主要是地理位置所限,韓國位於中原腹地,秦、齊、楚、魏四國夾在中間,是秦東出,齊西進,趙魏南下,楚北上的必經地方,絕對的“四戰之地”。
所以除了早年在昭候時期稍微硬氣了一段時間以外,其餘時候都在捱打。
當時韓昭候啓用法家申不害變法。
內脩政教,外應諸侯,十五年。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
沒辦法,周圍都是狠人,韓國惹不起,這是一種間於齊楚的尷尬。他不能像秦國那樣遠交近攻,沒那條件,所以韓國一直沒能強大起來。
那麼韓國是如何堅持了那麼久呢?
首先韓國畢竟還是有些實力,畢竟能躋身“七雄”,而且韓國確實是有着自己的獨到之處,那就是弓弩的生產工藝。
有軍事學者認為,幾千年來,人類兵器的進化史,可以視為攻擊範圍、射程的擴張史。在先秦時代,弩和戰車,是衡量一個國家武器裝備的硬指標——因此有萬乘之國(形容能武裝起上萬輛戰車)、千乘之國的説法。
韓國的弓弩,曾經領先於其他六國,此外,韓國的刀劍冶煉工藝也曾經居於七雄榜首,因此韓國有“勁韓”之稱。所謂“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遠者括蔽洞胸,近者鏑弇心”等等溢美之詞不難看出韓國武器的優越性。此外,韓國製造的刀劍、戈矛也相當鋒利,“陸斷牛馬,水截鵠雁”、“當敵則斬堅甲鐵幕”,由此可見一斑。
在當時有一種説法,來形容出自韓國的弩箭之威——萬箭射出之後遮天蔽日,甚至連太陽的光芒都擋住了,距離遠的敵人往往直接貫胸而出、直接洞穿他們的頭顱,若是近距離射殺,敵人的心臟在離開胸腔之前還在跳動。
對於出自韓國勁弩的這種描繪極為兇殘,事實上,早期的韓國確實威風過一段時間,對於周天子所在的地區絲毫沒有任何顧忌,將周天子附近的鄭國給徹底亡國了,並將自己的都城遷到被滅亡的鄭國“新鄭”。
不過韓國最大的問題是地處中原腹地,缺乏戰略縱深,所以一直被魏國、齊國、楚國和秦國包圍在中間, 沒有任何發展的空間。相比之下,秦國能吞巴滅蜀、趙國攻滅強國中山、楚國滅強國越國、齊國滅“五千乘之勁宋”,而韓國除了滅掉了一個體量和自己相當的鄭國以外,幾乎沒有任何可觀的戰績
這個前面也説過,韓國地理位置獨特,位於秦、齊、楚、魏四大強國的包圍之間,屬於四戰之地。這是韓國一直髮展不起來的主要原因,但是換個角度看,這也是韓國的保命根本,周邊任何一個國家欲進攻韓國則必先思慮自己後方是否安全,以免其他鄰國坐收漁利。
一顆種子再頑強,衝不出土層它就只能永埋地下,限制在天下紛爭的角落中的韓國一直也沒有找到擴張領地的機會,又恰因處於四國交匯,所謂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故其他國家交戰之際,就會牽涉到他。
魏挾韓攻秦,秦挾韓攻楚等戰例比比皆是。
而且作為一個小國,找靠山是很必要的,誰要滅他,就去找他的對手幫忙。比如魏國欺負他,他就找齊國。齊魏馬陵一戰,便是圍魏救韓。
後來秦,楚兩國相爭,韓國又在他們面前打太極,誰強跟誰混。韓國的君王經常阿諛奉承,練就了一項特別的本領——左右逢迎巴結,照着以前的成功經驗,反覆抱大腿,看見秦軍強大就和秦軍合作攻打楚軍,看見秦軍陷入危機馬上就找楚國合作,戰國人特地為其發明了一個成語——“朝秦暮楚”。
當然了,這種無奈的技能非常容易得罪人,畢竟沒人喜歡這麼一個都不得罪其實都得罪的老好人。秦自然對韓國越發厭惡——來自韓國的上黨郡自動投降了趙國,意圖很明顯,需要秦軍自己去拿回來,繼而讓秦趙先拼個你死我活,在韓國上下看來,再次借力打力使得秦趙兩敗俱傷,那韓國豈不是又可以續上一大波命嘛。
再後來,秦國一家獨大,白起把六國都打慫了,韓國被欺負的時候再也找不到幫手。於是打不過就認慫,韓王直接像秦王稱臣。所以,所以許多年來韓國雖然吃了不少敗仗,割讓了不少地盤,但好歹沒有被滅。
至於最後這二十年,沒有滅他,與其説是韓國堅持,還不如説是懶得理他。之前嬴政一直才處理呂不韋和他後爹這些內部家事兒,沒功夫滅他。而後又是一直和趙國死掐,也沒空來滅韓國。
不過後來因為趙國李牧的存在,秦國遲遲拿不下趙國,吃不了肉就先喝湯。畢竟韓國把持着秦軍東進之要道,放那始終是個隱患。
當然,三晉都是當時秦國想要收拾的,都屬於遠交近攻的近攻國家,韓國好欺負一點,就先被滅了。
説到底,韓國之滅亡,主要是因為他有着幾個好鄰居。特別是離天堂太遠,離秦國太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