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觀快評:70歲阿婆獲雙學位,讓終身學習成為一種習慣

正觀特約評論員 韓浩月

她在學習過程中所收穫的樂趣與成就感,才是最值得去琢磨並學習的地方。

最近,家住上海金山區朱涇鎮的70歲阿婆徐安玲,成了當地的新聞人物,原因是她上個月從中國美院中國畫專業順利畢業,拿到了這座中國美術界高等學府頒發的雙學士學位。

正觀快評:70歲阿婆獲雙學位,讓終身學習成為一種習慣

就徐安玲的學習經歷來看,她的雙學士學位拿得並不容易:首先是與年輕人一起上大學,要承受一些異樣的眼光;其次是國畫學習難度很大,需要有堅持的毅力;再者是因為年齡原因,別的學生每天3-4個小時能夠完成的練習,她要拿出更多時間與精力。

但“功夫不負有心人”,徐安玲最終攀登到了自己理想的高峯,也獲得了外界的理解與尊重,歸根結底,是她身上那股“終身學習”的勁頭,讓不可能變成了可能。學位證書只是一紙證明,她在學習過程中所收穫的樂趣與成就感,才是最值得去琢磨並學習的地方。她的這種精神,不應只成為一種個人經驗,需要在更大範圍內激發一些思考。

在當下社會環境中,人們普遍對老年人保持學習沒有什麼要求,覺得老人退休後,應該優哉遊哉地享受晚年生活,反倒是一種主流認知。但確實生活裏,還是有不少像徐安玲這樣的老人,把提升自己的藝術與精神境界,當作抵抗歲月的一種辦法。當然,無論是否還有學習的興趣,老年人的生活方式都值得尊重,但如果能通過學習充實自己,併為身邊人提供一個榜樣,自然需要送上掌聲。

現在有一種趨勢或者説現象,即整個社會都瀰漫着一種厭學情緒:處在中年階段的人疲於應對工作與家庭,很難有靜下心來的學習機會;而許多本該處在如飢似渴學習旺盛期的年輕人,卻被網絡遊戲、社交媒體、“詩與遠方”等佔用了大量時間,起碼在學習的態度上,較之於前幾代人,多了點隨意,少了些刻苦。

正觀快評:70歲阿婆獲雙學位,讓終身學習成為一種習慣

徐安玲(前排右六)與中國美院的同學們在一起

1978年恢復高考後,無數人對知識的渴求,可以用“爆發”來形容,那時候的學習,被賦予了諸多歷史責任,也與個人命運有着緊密的掛鈎;1980年代到1990年代,這二十年的讀書熱席捲全國,每一本思想著作或者文學小説,都能製造一輪閲讀風暴;過去的那三四十年,被人回想起的時候,腦海裏總會浮現出人們認真讀書的面龐,這是無比動人的畫面。

當下人不再那麼熱衷學習,和時代是有一定關聯的,因為在此時,獲得信息與知識,實在太方便了,大量的互聯網存儲,使得人們想要了解某些事物,只需要在搜索引擎輸入幾個關鍵詞即可,這無疑會讓人變得“懶惰”,甚至會產生一種錯覺,認為知識是唾手可得的東西。

現在不同年齡段的人,普遍對學習抱有冷淡的態度,還有一個原因是,我們的生活當中,充滿吸引力的事物太多了,每天睜開眼睛,人就會被五花八門的娛樂產品包圍,電視已經落伍了,手機上APP的智能推送,各種幾十秒就能讓人笑逐顏開的短視頻,各種各樣的直播,被網絡帶貨滿足的購物慾等等,這些都將學習映襯得索然無味。

樂趣固然是保持學習願望的一種刺激,但真正的學習,在本質上都是辛苦的,唯有通過艱辛學習所得到的啓發與感悟,才能夠深刻地被大腦所記憶。縱然現在生活節奏快,生活壓力大,但學習仍然是一項進入門檻較低的行為,甚至不需要花費多少金錢,只要保持足夠的關注度與投入度,一個人就能夠通過學習來實現自身的成長。學習是個漫長的過程,雖然短期內看不到多大的回報,但從長期來看,學習成果大概率都能轉化成一種能量,來抵抗生活的變化,也能轉化成一種生存能力,帶來遠超過付出的回報。

從徐安玲老人的例子可以看到,當終身學習成為一個人的追求,能否帶來回報也已經不再重要,學習本身,就能夠促使一個人熱愛生活、保持心態上的年輕。閲讀徐安玲的故事,希望引發的不只是欽佩,而是對照人物產生一種反思或危機感,從而也讓學習成為自己的日常習慣。

(黃河評論信箱:[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16 字。

轉載請註明: 正觀快評:70歲阿婆獲雙學位,讓終身學習成為一種習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