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者留下的花束。李霈韻 攝
中新網客户端北京11月28日電(記者 李赫) 27日,晚上五點。時間並不算晚,卻已有入夜的感覺。
冬日的北京,天黑的始終很早。
夜色籠罩下的阿根廷駐華使館門前,仍然聚攏着前來悼念馬拉多納的球迷。過了五點,這裏便不再接待球迷進入。使館工作人員説,他也不確定,明天還會不會保留紀念台。
幾個大學生模樣的年輕人手捧鮮花,隔着柵欄,遠遠地望着使館院內的燈光,和旗杆下的紀念台。
沒能入場的悼念者。李霈韻 攝
其實他們不到五點就來了。望着手捧鮮花的其他人,這羣年輕人也到附近買了花束,不曾想折回時已過了時間。
他們沒辦法離偶像再近一步了。
或許他們對於告別還不太熟練,或許他們總以為還有大把的時間彌補遺憾。
畢竟,對於“90後”甚至“00後”的球迷來説,他們大多是從錄像和紀錄片中瞭解“老馬”,未來也能從視頻資料中一遍遍回憶傳説中的“球王”。
而在馬拉多納真正風華絕代時追逐過他的那羣“少年”,對於告別,他們已顯得莊重而熟練。
使館關閉後仍舊有悼念者留守。李霈韻 攝
老王早上九點剛過就到了。
“那天晚上三點多起牀上廁所,坐在馬桶上看到了消息。接着又到處翻看其他報道,睡不着了。”
轉天晚上,在得知阿根廷使館為馬拉多納設置了紀念台後,他又一次失眠了。
忙碌一天後能安心睡上一覺,是不少中年人最貼近生活的滿足。可對於老王來説,這兩個無眠的深夜,才是成家後為數不多的,真正屬於自己的時刻。
“什麼也沒幹,就是手裏夾着煙,腦子裏不斷快閃回憶着馬拉多納那些經典的畫面,好像回到了小時候,回到了那些年。”
中國球迷悼念馬拉多納。李赫 攝
所以天剛矇矇亮,他就出發了。穿城過巷,來到使館時,太陽剛升起不久,風中還帶着寒氣。
他單膝跪地、食指指天,拽起胸前的衞衣親了一口。
這是馬拉多納踢球時常做的動作,代表信仰,代表對阿根廷的愛。老王也在表達着,對馬拉多納的愛。
“他也是你的信仰吧?”一同來的妻子,似懂非懂地望着他。
球迷悼念馬拉多納。李赫 攝
相比老王,小楊更年輕。80年代末生人的他,身穿銀色的羽絨服,胸前印着藍色的“MARVEL”字樣,那是美國漫畫公司漫威的標誌。看起來,他也是超級英雄的粉絲。
他徑直走到了紀念桌前,擺上印有藍色10號的白色蠟燭,點燃。然後掏出手機,由遠及近,由左到右,各個角度,用手機錄下了紀念桌前的一切。這是他懷念馬拉多納的方式。
“無論在他之前,還是在他之後,足球世界很少有人能代表一個時代,但馬拉多納就是一個時代。”小楊這樣感嘆。
回憶起那個時代,回憶起那個時代中的馬拉多納,他只説了短短几個字:“英雄,從沒見過的那種。”
小楊説,雖然只見證了馬拉多納生涯的末尾,但那些年從父輩和錄像中接收到的故事,依舊帶給年少的他極大震撼:“一開始還沒有直播,都是錄像。後來有了直播,就覺得他更‘神了’,尤其那種張揚的性格,那時候真沒見過。”
在小楊的世界中,曾經有超級英雄真實存在過。
悼念者留言。李赫 攝
在來來往往的人羣中,像老王與小楊這樣,長久駐足的悼念者並不多。大多數球迷都是匆匆而來,將懷中的鮮花放下,靜默幾秒,而後轉身離去。
或許是到了這個年紀,早已習慣了告別。於是一整套流程簡潔且熟練:放下帶來的紀念品,相識的幾位走出院門,在遠遠能望見阿根廷國旗的地方抽上一根煙,然後各自離去。
他們因生活還需要繼續奔波,但也執着地想與曾經放肆熱愛的歲月完整告別。因此,有人放下手中的花束後便立刻接起電話,一邊應對着工作安排,一邊小心留意着自己的音量和與紀念台的距離,眼睛一直守着畫中人的方向。
馬拉多納的紀念台。李赫 攝
人羣中,又一箇中年男人帶着頭盔、裹着厚厚的護膝趕來,那是每天都會碰到幾十次的一身行頭。他放下一束花,拍了幾張照片,把它發送了出去。
不久,電話那頭的語音消息發來:“行行行,只要是藍白色的花束就行。”
中年男人説,他接到的訂單是在不遠處的一家花店拿了花,然後送過來。客户再沒什麼要求,只求一張照片。
星期五的上午,對於許多人而言並不自由。出自別人之手的圖片,是他們送“球王”的最後一程。説不清是一種什麼感覺,只是那些自由自在放肆熱愛的歲月,終於在這一捧藍白色當中,畫滿了句號。
藍白花束。李赫 攝
他們對於馬拉多納的熱愛,鑲嵌着時代的輪廓。在電視畫面開始走進千家萬户,在大眾傳媒迅速鋪開,在那代人的探索慾望與外部世界迅速交融的時代裏,馬拉多納成為了他們最鮮明的記憶線條之一。
混蛋迭戈與天使馬拉多納,貧民少年與民族英雄。他絕非無暇的偶像,卻是不朽的傳奇。屬於那個時代的他,令人着迷。
一個兩鬢斑白的大叔説,那些年,他喜歡阿根廷,喜歡南美足球的揮灑與奔放。可如今他更愛德國,他尊敬日耳曼戰車的強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