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蘭州3月4日電(記者郭剛、張文靜、王紫軒)陽春三月,午後暖陽斑駁而入,整個教室頓時温馨而明亮起來。精神矍鑠的烏力老師正用“老外”的視角和學生探討中國哲學,現場氣氛熱烈。
烏力(右)和同事林靈娜就課程設計進行交流。 新華社記者 張文靜 攝
今年64歲的烏力是蘭州大學外國語學院德語系教師。平日裏,他不僅承擔着繁忙的語言教學工作,還主動帶領學生在中德文化的“對話”中感悟人生。多年的努力使他成為師生眼中最熱情的文化使者。
架起中德文化交流的“橋樑”,源於烏力早在40多年前就已萌芽的“中國夢”。
旅行家馬可·波羅著作裏的中國見聞,激發了烏力對東方的嚮往之情。上大學時,烏力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中國通用語言文字作為他的專業,希望通過語言學習來認識瞭解中國。
烏力念念不忘的“中國夢”終於在2013年得以實現。他經朋友介紹來到中國西部的甘肅省,在黃河之濱的省會蘭州開啓逐夢之旅。
烏力在蘭州大學外國語學院圖書閲覽室查找書籍。 新華社記者 張文靜 攝
課堂上,烏力是集博學、風趣、親和力於一身的魅力“老頭”。他常常設計一些有趣好玩的教學活動,比如通過分組辯論練習口語、以角色扮演瞭解歐洲文化等。深入淺出的教學方式拉近了中國學生和德語、和歐洲文化的距離。
“烏力老師教會我的不僅僅是一門語言,更重要的是打開了我主動學習異國文化的那一扇窗。他還精通中文、法文、俄文。從他身上,我也看到了終身學習的樂趣。”蘭州大學外國語學院德語系2018級學生許建豪説。
生活中,烏力是個學無止境的“年輕人”。來中國的9年時間裏,他自創了看童書練聲調、嘮嗑中練反應的方法,普通話水平突飛猛進。當然,一切努力都繞不開烏力的夢想:“傳播文化、溝通世界”。
熱愛哲學的他希望將中國哲學準確、詳細地介紹給德國乃至整個歐洲,烏力花了近20年時間將一本介紹中國思想史的法語書籍翻譯為德語。下個月,這本600多頁的書籍即將出版。
為釐清書中有關中國哲學的專業詞彙,烏力找到文學院學生“惡補”中國古代書面用語——文言文。在他看來,啃下這塊硬骨頭,就能打開中德更久遠,也更深層次文化的“交流之門”。
烏力説:“中國哲學博大精深,但德國瞭解中國哲學的人並不多。我希望能夠成為溝通兩國文化的‘橋樑’,在‘傳道授業解惑’的同時,把更多精彩而鮮為人知的‘中國故事’介紹給歐洲。”
蘭州大學外國語學院德語系主任林靈娜表示,烏力不僅是一位恪盡職守的教師,還是一位擁有理想併為之奮鬥的文化研究者,烏力影響了她心中關於“外語教師”的定義。
春風起舞,萬物生長。當下,烏力正享受着在中國的教學之樂、生活之趣及譯者之欣慰。他計劃翻譯更多有關中國文化的書籍,“希望在不久的未來,歐洲人知道的不只是大熊貓、太極拳,還有朱熹、王陽明等哲學家以及他們的哲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