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後”·“娃娃兵”·“娘子軍”
新華社照片,柳州(廣西),2021年5月4日
“95後”·“娃娃兵”·“娘子軍”
在烏英苗寨,鄭昌昊和孩子們合影(4月8日攝)。
今年26歲的鄭昌昊在廣西柳州市魚峯區委宣傳部工作,是一名“95後”共產黨員。2020年4月,他主動申請到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杆洞鄉黨鳩村擔任脱貧攻堅(鄉村振興)工作隊員,駐紮到該村最偏遠的烏英苗寨。
烏英苗寨跨越桂黔兩省區,地處偏遠山區,自然條件惡劣,發展相對滯後。長期以來,烏英苗寨教育落後,烏英教學點的教師力量也有限,只有廣西、貴州籍老師各一名,他們各自負責所在年級班級的所有課程。此外,受經濟條件和傳統觀念影響,烏英苗寨40歲以上的婦女幾乎沒有上過學,留守大山的她們不識字、不會講普通話,無法與外界溝通交流,對子女的教育也力不從心。
駐村後,鄭昌昊將留守婦女及其子女的教育作為脱貧攻堅的工作重點。他被學校和苗寨分別聘為教學點課外輔導員和婦女“雙語雙向”學習班老師。一年來,無論颳風下雨還是嚴寒酷暑,他幾乎每天都堅持和老師們一起,組織孩子們早讀、軍訓、巡寨做衞生、護理樹苗,協助學校開展民族文化進校園,提升孩子們的綜合素質。
與此同時,鄭昌昊還組織大學生、小學老師等,給“雙語雙向”學習班的婦女們上課。截至目前,培訓班已舉辦200多期。他和隊友們還根據學習和勞動需要,建立課外實訓基地,帶領兩省區婦女一起種植紅小糯高粱、養殖禾花魚、植樹護樹、清潔環境,將課堂延伸到實際生產勞作中,撐起苗寨脱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半邊天”。
一年過去了,寨子更漂亮更乾淨了,婦女們會講普通話了,孩子們進步了……
鄭昌昊的駐村工作即將結束,離別之際,剛剛學會寫字的婦女們,在日記裏寫下了挽留的話,塗塗改改,但一筆一劃格外認真,情真意切。孩子們説:“鄭老師,留下來陪我們好不好……”
鄭昌昊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回到大山,將青春的夢想根植在鄉村的熱土裏。
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新華社照片,柳州(廣西),2021年5月4日
“95後”·“娃娃兵”·“娘子軍”
在烏英苗寨,鄭昌昊(後排右)和支教老師指導學生行少先隊隊禮(4月14日攝)。
今年26歲的鄭昌昊在廣西柳州市魚峯區委宣傳部工作,是一名“95後”共產黨員。2020年4月,他主動申請到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杆洞鄉黨鳩村擔任脱貧攻堅(鄉村振興)工作隊員,駐紮到該村最偏遠的烏英苗寨。
烏英苗寨跨越桂黔兩省區,地處偏遠山區,自然條件惡劣,發展相對滯後。長期以來,烏英苗寨教育落後,烏英教學點的教師力量也有限,只有廣西、貴州籍老師各一名,他們各自負責所在年級班級的所有課程。此外,受經濟條件和傳統觀念影響,烏英苗寨40歲以上的婦女幾乎沒有上過學,留守大山的她們不識字、不會講普通話,無法與外界溝通交流,對子女的教育也力不從心。
駐村後,鄭昌昊將留守婦女及其子女的教育作為脱貧攻堅的工作重點。他被學校和苗寨分別聘為教學點課外輔導員和婦女“雙語雙向”學習班老師。一年來,無論颳風下雨還是嚴寒酷暑,他幾乎每天都堅持和老師們一起,組織孩子們早讀、軍訓、巡寨做衞生、護理樹苗,協助學校開展民族文化進校園,提升孩子們的綜合素質。
與此同時,鄭昌昊還組織大學生、小學老師等,給“雙語雙向”學習班的婦女們上課。截至目前,培訓班已舉辦200多期。他和隊友們還根據學習和勞動需要,建立課外實訓基地,帶領兩省區婦女一起種植紅小糯高粱、養殖禾花魚、植樹護樹、清潔環境,將課堂延伸到實際生產勞作中,撐起苗寨脱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半邊天”。
一年過去了,寨子更漂亮更乾淨了,婦女們會講普通話了,孩子們進步了……
鄭昌昊的駐村工作即將結束,離別之際,剛剛學會寫字的婦女們,在日記裏寫下了挽留的話,塗塗改改,但一筆一劃格外認真,情真意切。孩子們説:“鄭老師,留下來陪我們好不好……”
鄭昌昊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回到大山,將青春的夢想根植在鄉村的熱土裏。
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新華社照片,柳州(廣西),2021年5月4日
“95後”·“娃娃兵”·“娘子軍”
在烏英苗寨,鄭昌昊(中)和孩子們在玩耍(4月21日攝)。
今年26歲的鄭昌昊在廣西柳州市魚峯區委宣傳部工作,是一名“95後”共產黨員。2020年4月,他主動申請到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杆洞鄉黨鳩村擔任脱貧攻堅(鄉村振興)工作隊員,駐紮到該村最偏遠的烏英苗寨。
烏英苗寨跨越桂黔兩省區,地處偏遠山區,自然條件惡劣,發展相對滯後。長期以來,烏英苗寨教育落後,烏英教學點的教師力量也有限,只有廣西、貴州籍老師各一名,他們各自負責所在年級班級的所有課程。此外,受經濟條件和傳統觀念影響,烏英苗寨40歲以上的婦女幾乎沒有上過學,留守大山的她們不識字、不會講普通話,無法與外界溝通交流,對子女的教育也力不從心。
駐村後,鄭昌昊將留守婦女及其子女的教育作為脱貧攻堅的工作重點。他被學校和苗寨分別聘為教學點課外輔導員和婦女“雙語雙向”學習班老師。一年來,無論颳風下雨還是嚴寒酷暑,他幾乎每天都堅持和老師們一起,組織孩子們早讀、軍訓、巡寨做衞生、護理樹苗,協助學校開展民族文化進校園,提升孩子們的綜合素質。
與此同時,鄭昌昊還組織大學生、小學老師等,給“雙語雙向”學習班的婦女們上課。截至目前,培訓班已舉辦200多期。他和隊友們還根據學習和勞動需要,建立課外實訓基地,帶領兩省區婦女一起種植紅小糯高粱、養殖禾花魚、植樹護樹、清潔環境,將課堂延伸到實際生產勞作中,撐起苗寨脱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半邊天”。
一年過去了,寨子更漂亮更乾淨了,婦女們會講普通話了,孩子們進步了……
鄭昌昊的駐村工作即將結束,離別之際,剛剛學會寫字的婦女們,在日記裏寫下了挽留的話,塗塗改改,但一筆一劃格外認真,情真意切。孩子們説:“鄭老師,留下來陪我們好不好……”
鄭昌昊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回到大山,將青春的夢想根植在鄉村的熱土裏。
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新華社照片,柳州(廣西),2021年5月4日
“95後”·“娃娃兵”·“娘子軍”
在烏英苗寨,小學生們拿着分發的樹苗,準備種植(2月21日攝)。
今年26歲的鄭昌昊在廣西柳州市魚峯區委宣傳部工作,是一名“95後”共產黨員。2020年4月,他主動申請到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杆洞鄉黨鳩村擔任脱貧攻堅(鄉村振興)工作隊員,駐紮到該村最偏遠的烏英苗寨。
烏英苗寨跨越桂黔兩省區,地處偏遠山區,自然條件惡劣,發展相對滯後。長期以來,烏英苗寨教育落後,烏英教學點的教師力量也有限,只有廣西、貴州籍老師各一名,他們各自負責所在年級班級的所有課程。此外,受經濟條件和傳統觀念影響,烏英苗寨40歲以上的婦女幾乎沒有上過學,留守大山的她們不識字、不會講普通話,無法與外界溝通交流,對子女的教育也力不從心。
駐村後,鄭昌昊將留守婦女及其子女的教育作為脱貧攻堅的工作重點。他被學校和苗寨分別聘為教學點課外輔導員和婦女“雙語雙向”學習班老師。一年來,無論颳風下雨還是嚴寒酷暑,他幾乎每天都堅持和老師們一起,組織孩子們早讀、軍訓、巡寨做衞生、護理樹苗,協助學校開展民族文化進校園,提升孩子們的綜合素質。
與此同時,鄭昌昊還組織大學生、小學老師等,給“雙語雙向”學習班的婦女們上課。截至目前,培訓班已舉辦200多期。他和隊友們還根據學習和勞動需要,建立課外實訓基地,帶領兩省區婦女一起種植紅小糯高粱、養殖禾花魚、植樹護樹、清潔環境,將課堂延伸到實際生產勞作中,撐起苗寨脱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半邊天”。
一年過去了,寨子更漂亮更乾淨了,婦女們會講普通話了,孩子們進步了……
鄭昌昊的駐村工作即將結束,離別之際,剛剛學會寫字的婦女們,在日記裏寫下了挽留的話,塗塗改改,但一筆一劃格外認真,情真意切。孩子們説:“鄭老師,留下來陪我們好不好……”
鄭昌昊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回到大山,將青春的夢想根植在鄉村的熱土裏。
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新華社照片,柳州(廣西),2021年5月4日
“95後”·“娃娃兵”·“娘子軍”
在烏英苗寨,鄭昌昊(左一)給學生卜秀文送枱燈(1月7日攝)。
今年26歲的鄭昌昊在廣西柳州市魚峯區委宣傳部工作,是一名“95後”共產黨員。2020年4月,他主動申請到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杆洞鄉黨鳩村擔任脱貧攻堅(鄉村振興)工作隊員,駐紮到該村最偏遠的烏英苗寨。
烏英苗寨跨越桂黔兩省區,地處偏遠山區,自然條件惡劣,發展相對滯後。長期以來,烏英苗寨教育落後,烏英教學點的教師力量也有限,只有廣西、貴州籍老師各一名,他們各自負責所在年級班級的所有課程。此外,受經濟條件和傳統觀念影響,烏英苗寨40歲以上的婦女幾乎沒有上過學,留守大山的她們不識字、不會講普通話,無法與外界溝通交流,對子女的教育也力不從心。
駐村後,鄭昌昊將留守婦女及其子女的教育作為脱貧攻堅的工作重點。他被學校和苗寨分別聘為教學點課外輔導員和婦女“雙語雙向”學習班老師。一年來,無論颳風下雨還是嚴寒酷暑,他幾乎每天都堅持和老師們一起,組織孩子們早讀、軍訓、巡寨做衞生、護理樹苗,協助學校開展民族文化進校園,提升孩子們的綜合素質。
與此同時,鄭昌昊還組織大學生、小學老師等,給“雙語雙向”學習班的婦女們上課。截至目前,培訓班已舉辦200多期。他和隊友們還根據學習和勞動需要,建立課外實訓基地,帶領兩省區婦女一起種植紅小糯高粱、養殖禾花魚、植樹護樹、清潔環境,將課堂延伸到實際生產勞作中,撐起苗寨脱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半邊天”。
一年過去了,寨子更漂亮更乾淨了,婦女們會講普通話了,孩子們進步了……
鄭昌昊的駐村工作即將結束,離別之際,剛剛學會寫字的婦女們,在日記裏寫下了挽留的話,塗塗改改,但一筆一劃格外認真,情真意切。孩子們説:“鄭老師,留下來陪我們好不好……”
鄭昌昊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回到大山,將青春的夢想根植在鄉村的熱土裏。
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新華社照片,柳州(廣西),2021年5月4日
“95後”·“娃娃兵”·“娘子軍”
在烏英苗寨,鄭昌昊(中)帶着孩子們維護樹苗(4月7日攝)。
今年26歲的鄭昌昊在廣西柳州市魚峯區委宣傳部工作,是一名“95後”共產黨員。2020年4月,他主動申請到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杆洞鄉黨鳩村擔任脱貧攻堅(鄉村振興)工作隊員,駐紮到該村最偏遠的烏英苗寨。
烏英苗寨跨越桂黔兩省區,地處偏遠山區,自然條件惡劣,發展相對滯後。長期以來,烏英苗寨教育落後,烏英教學點的教師力量也有限,只有廣西、貴州籍老師各一名,他們各自負責所在年級班級的所有課程。此外,受經濟條件和傳統觀念影響,烏英苗寨40歲以上的婦女幾乎沒有上過學,留守大山的她們不識字、不會講普通話,無法與外界溝通交流,對子女的教育也力不從心。
駐村後,鄭昌昊將留守婦女及其子女的教育作為脱貧攻堅的工作重點。他被學校和苗寨分別聘為教學點課外輔導員和婦女“雙語雙向”學習班老師。一年來,無論颳風下雨還是嚴寒酷暑,他幾乎每天都堅持和老師們一起,組織孩子們早讀、軍訓、巡寨做衞生、護理樹苗,協助學校開展民族文化進校園,提升孩子們的綜合素質。
與此同時,鄭昌昊還組織大學生、小學老師等,給“雙語雙向”學習班的婦女們上課。截至目前,培訓班已舉辦200多期。他和隊友們還根據學習和勞動需要,建立課外實訓基地,帶領兩省區婦女一起種植紅小糯高粱、養殖禾花魚、植樹護樹、清潔環境,將課堂延伸到實際生產勞作中,撐起苗寨脱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半邊天”。
一年過去了,寨子更漂亮更乾淨了,婦女們會講普通話了,孩子們進步了……
鄭昌昊的駐村工作即將結束,離別之際,剛剛學會寫字的婦女們,在日記裏寫下了挽留的話,塗塗改改,但一筆一劃格外認真,情真意切。孩子們説:“鄭老師,留下來陪我們好不好……”
鄭昌昊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回到大山,將青春的夢想根植在鄉村的熱土裏。
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新華社照片,柳州(廣西),2021年5月4日
“95後”·“娃娃兵”·“娘子軍”
在烏英苗寨,鄭昌昊帶着孩子們進行軍訓(4月8日攝)。
今年26歲的鄭昌昊在廣西柳州市魚峯區委宣傳部工作,是一名“95後”共產黨員。2020年4月,他主動申請到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杆洞鄉黨鳩村擔任脱貧攻堅(鄉村振興)工作隊員,駐紮到該村最偏遠的烏英苗寨。
烏英苗寨跨越桂黔兩省區,地處偏遠山區,自然條件惡劣,發展相對滯後。長期以來,烏英苗寨教育落後,烏英教學點的教師力量也有限,只有廣西、貴州籍老師各一名,他們各自負責所在年級班級的所有課程。此外,受經濟條件和傳統觀念影響,烏英苗寨40歲以上的婦女幾乎沒有上過學,留守大山的她們不識字、不會講普通話,無法與外界溝通交流,對子女的教育也力不從心。
駐村後,鄭昌昊將留守婦女及其子女的教育作為脱貧攻堅的工作重點。他被學校和苗寨分別聘為教學點課外輔導員和婦女“雙語雙向”學習班老師。一年來,無論颳風下雨還是嚴寒酷暑,他幾乎每天都堅持和老師們一起,組織孩子們早讀、軍訓、巡寨做衞生、護理樹苗,協助學校開展民族文化進校園,提升孩子們的綜合素質。
與此同時,鄭昌昊還組織大學生、小學老師等,給“雙語雙向”學習班的婦女們上課。截至目前,培訓班已舉辦200多期。他和隊友們還根據學習和勞動需要,建立課外實訓基地,帶領兩省區婦女一起種植紅小糯高粱、養殖禾花魚、植樹護樹、清潔環境,將課堂延伸到實際生產勞作中,撐起苗寨脱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半邊天”。
一年過去了,寨子更漂亮更乾淨了,婦女們會講普通話了,孩子們進步了……
鄭昌昊的駐村工作即將結束,離別之際,剛剛學會寫字的婦女們,在日記裏寫下了挽留的話,塗塗改改,但一筆一劃格外認真,情真意切。孩子們説:“鄭老師,留下來陪我們好不好……”
鄭昌昊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回到大山,將青春的夢想根植在鄉村的熱土裏。
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新華社照片,柳州(廣西),2021年5月4日
“95後”·“娃娃兵”·“娘子軍”
在烏英苗寨,打掃衞生結束後,鄭昌昊帶着孩子們返回教室(4月9日攝)。
今年26歲的鄭昌昊在廣西柳州市魚峯區委宣傳部工作,是一名“95後”共產黨員。2020年4月,他主動申請到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杆洞鄉黨鳩村擔任脱貧攻堅(鄉村振興)工作隊員,駐紮到該村最偏遠的烏英苗寨。
烏英苗寨跨越桂黔兩省區,地處偏遠山區,自然條件惡劣,發展相對滯後。長期以來,烏英苗寨教育落後,烏英教學點的教師力量也有限,只有廣西、貴州籍老師各一名,他們各自負責所在年級班級的所有課程。此外,受經濟條件和傳統觀念影響,烏英苗寨40歲以上的婦女幾乎沒有上過學,留守大山的她們不識字、不會講普通話,無法與外界溝通交流,對子女的教育也力不從心。
駐村後,鄭昌昊將留守婦女及其子女的教育作為脱貧攻堅的工作重點。他被學校和苗寨分別聘為教學點課外輔導員和婦女“雙語雙向”學習班老師。一年來,無論颳風下雨還是嚴寒酷暑,他幾乎每天都堅持和老師們一起,組織孩子們早讀、軍訓、巡寨做衞生、護理樹苗,協助學校開展民族文化進校園,提升孩子們的綜合素質。
與此同時,鄭昌昊還組織大學生、小學老師等,給“雙語雙向”學習班的婦女們上課。截至目前,培訓班已舉辦200多期。他和隊友們還根據學習和勞動需要,建立課外實訓基地,帶領兩省區婦女一起種植紅小糯高粱、養殖禾花魚、植樹護樹、清潔環境,將課堂延伸到實際生產勞作中,撐起苗寨脱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半邊天”。
一年過去了,寨子更漂亮更乾淨了,婦女們會講普通話了,孩子們進步了……
鄭昌昊的駐村工作即將結束,離別之際,剛剛學會寫字的婦女們,在日記裏寫下了挽留的話,塗塗改改,但一筆一劃格外認真,情真意切。孩子們説:“鄭老師,留下來陪我們好不好……”
鄭昌昊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回到大山,將青春的夢想根植在鄉村的熱土裏。
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新華社照片,柳州(廣西),2021年5月4日
“95後”·“娃娃兵”·“娘子軍”
在烏英苗寨,鄭昌昊帶着孩子們去打掃衞生(4月9日攝)。
今年26歲的鄭昌昊在廣西柳州市魚峯區委宣傳部工作,是一名“95後”共產黨員。2020年4月,他主動申請到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杆洞鄉黨鳩村擔任脱貧攻堅(鄉村振興)工作隊員,駐紮到該村最偏遠的烏英苗寨。
烏英苗寨跨越桂黔兩省區,地處偏遠山區,自然條件惡劣,發展相對滯後。長期以來,烏英苗寨教育落後,烏英教學點的教師力量也有限,只有廣西、貴州籍老師各一名,他們各自負責所在年級班級的所有課程。此外,受經濟條件和傳統觀念影響,烏英苗寨40歲以上的婦女幾乎沒有上過學,留守大山的她們不識字、不會講普通話,無法與外界溝通交流,對子女的教育也力不從心。
駐村後,鄭昌昊將留守婦女及其子女的教育作為脱貧攻堅的工作重點。他被學校和苗寨分別聘為教學點課外輔導員和婦女“雙語雙向”學習班老師。一年來,無論颳風下雨還是嚴寒酷暑,他幾乎每天都堅持和老師們一起,組織孩子們早讀、軍訓、巡寨做衞生、護理樹苗,協助學校開展民族文化進校園,提升孩子們的綜合素質。
與此同時,鄭昌昊還組織大學生、小學老師等,給“雙語雙向”學習班的婦女們上課。截至目前,培訓班已舉辦200多期。他和隊友們還根據學習和勞動需要,建立課外實訓基地,帶領兩省區婦女一起種植紅小糯高粱、養殖禾花魚、植樹護樹、清潔環境,將課堂延伸到實際生產勞作中,撐起苗寨脱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半邊天”。
一年過去了,寨子更漂亮更乾淨了,婦女們會講普通話了,孩子們進步了……
鄭昌昊的駐村工作即將結束,離別之際,剛剛學會寫字的婦女們,在日記裏寫下了挽留的話,塗塗改改,但一筆一劃格外認真,情真意切。孩子們説:“鄭老師,留下來陪我們好不好……”
鄭昌昊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回到大山,將青春的夢想根植在鄉村的熱土裏。
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新華社照片,柳州(廣西),2021年5月4日
“95後”·“娃娃兵”·“娘子軍”
在烏英苗寨,鄭昌昊和婦女們去勞動(4月20日攝)。
今年26歲的鄭昌昊在廣西柳州市魚峯區委宣傳部工作,是一名“95後”共產黨員。2020年4月,他主動申請到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杆洞鄉黨鳩村擔任脱貧攻堅(鄉村振興)工作隊員,駐紮到該村最偏遠的烏英苗寨。
烏英苗寨跨越桂黔兩省區,地處偏遠山區,自然條件惡劣,發展相對滯後。長期以來,烏英苗寨教育落後,烏英教學點的教師力量也有限,只有廣西、貴州籍老師各一名,他們各自負責所在年級班級的所有課程。此外,受經濟條件和傳統觀念影響,烏英苗寨40歲以上的婦女幾乎沒有上過學,留守大山的她們不識字、不會講普通話,無法與外界溝通交流,對子女的教育也力不從心。
駐村後,鄭昌昊將留守婦女及其子女的教育作為脱貧攻堅的工作重點。他被學校和苗寨分別聘為教學點課外輔導員和婦女“雙語雙向”學習班老師。一年來,無論颳風下雨還是嚴寒酷暑,他幾乎每天都堅持和老師們一起,組織孩子們早讀、軍訓、巡寨做衞生、護理樹苗,協助學校開展民族文化進校園,提升孩子們的綜合素質。
與此同時,鄭昌昊還組織大學生、小學老師等,給“雙語雙向”學習班的婦女們上課。截至目前,培訓班已舉辦200多期。他和隊友們還根據學習和勞動需要,建立課外實訓基地,帶領兩省區婦女一起種植紅小糯高粱、養殖禾花魚、植樹護樹、清潔環境,將課堂延伸到實際生產勞作中,撐起苗寨脱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半邊天”。
一年過去了,寨子更漂亮更乾淨了,婦女們會講普通話了,孩子們進步了……
鄭昌昊的駐村工作即將結束,離別之際,剛剛學會寫字的婦女們,在日記裏寫下了挽留的話,塗塗改改,但一筆一劃格外認真,情真意切。孩子們説:“鄭老師,留下來陪我們好不好……”
鄭昌昊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回到大山,將青春的夢想根植在鄉村的熱土裏。
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新華社照片,柳州(廣西),2021年5月4日
“95後”·“娃娃兵”·“娘子軍”
在烏英苗寨婦女“雙語雙向”學習班課堂,鄭昌昊(右)在指導68歲的梁英迷學習(4月20日攝)。
今年26歲的鄭昌昊在廣西柳州市魚峯區委宣傳部工作,是一名“95後”共產黨員。2020年4月,他主動申請到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杆洞鄉黨鳩村擔任脱貧攻堅(鄉村振興)工作隊員,駐紮到該村最偏遠的烏英苗寨。
烏英苗寨跨越桂黔兩省區,地處偏遠山區,自然條件惡劣,發展相對滯後。長期以來,烏英苗寨教育落後,烏英教學點的教師力量也有限,只有廣西、貴州籍老師各一名,他們各自負責所在年級班級的所有課程。此外,受經濟條件和傳統觀念影響,烏英苗寨40歲以上的婦女幾乎沒有上過學,留守大山的她們不識字、不會講普通話,無法與外界溝通交流,對子女的教育也力不從心。
駐村後,鄭昌昊將留守婦女及其子女的教育作為脱貧攻堅的工作重點。他被學校和苗寨分別聘為教學點課外輔導員和婦女“雙語雙向”學習班老師。一年來,無論颳風下雨還是嚴寒酷暑,他幾乎每天都堅持和老師們一起,組織孩子們早讀、軍訓、巡寨做衞生、護理樹苗,協助學校開展民族文化進校園,提升孩子們的綜合素質。
與此同時,鄭昌昊還組織大學生、小學老師等,給“雙語雙向”學習班的婦女們上課。截至目前,培訓班已舉辦200多期。他和隊友們還根據學習和勞動需要,建立課外實訓基地,帶領兩省區婦女一起種植紅小糯高粱、養殖禾花魚、植樹護樹、清潔環境,將課堂延伸到實際生產勞作中,撐起苗寨脱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半邊天”。
一年過去了,寨子更漂亮更乾淨了,婦女們會講普通話了,孩子們進步了……
鄭昌昊的駐村工作即將結束,離別之際,剛剛學會寫字的婦女們,在日記裏寫下了挽留的話,塗塗改改,但一筆一劃格外認真,情真意切。孩子們説:“鄭老師,留下來陪我們好不好……”
鄭昌昊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回到大山,將青春的夢想根植在鄉村的熱土裏。
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新華社照片,柳州(廣西),2021年5月4日
“95後”·“娃娃兵”·“娘子軍”
在烏英苗寨,鄭昌昊(右一)在動員婦女參加夜校學習(4月13日攝)。
今年26歲的鄭昌昊在廣西柳州市魚峯區委宣傳部工作,是一名“95後”共產黨員。2020年4月,他主動申請到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杆洞鄉黨鳩村擔任脱貧攻堅(鄉村振興)工作隊員,駐紮到該村最偏遠的烏英苗寨。
烏英苗寨跨越桂黔兩省區,地處偏遠山區,自然條件惡劣,發展相對滯後。長期以來,烏英苗寨教育落後,烏英教學點的教師力量也有限,只有廣西、貴州籍老師各一名,他們各自負責所在年級班級的所有課程。此外,受經濟條件和傳統觀念影響,烏英苗寨40歲以上的婦女幾乎沒有上過學,留守大山的她們不識字、不會講普通話,無法與外界溝通交流,對子女的教育也力不從心。
駐村後,鄭昌昊將留守婦女及其子女的教育作為脱貧攻堅的工作重點。他被學校和苗寨分別聘為教學點課外輔導員和婦女“雙語雙向”學習班老師。一年來,無論颳風下雨還是嚴寒酷暑,他幾乎每天都堅持和老師們一起,組織孩子們早讀、軍訓、巡寨做衞生、護理樹苗,協助學校開展民族文化進校園,提升孩子們的綜合素質。
與此同時,鄭昌昊還組織大學生、小學老師等,給“雙語雙向”學習班的婦女們上課。截至目前,培訓班已舉辦200多期。他和隊友們還根據學習和勞動需要,建立課外實訓基地,帶領兩省區婦女一起種植紅小糯高粱、養殖禾花魚、植樹護樹、清潔環境,將課堂延伸到實際生產勞作中,撐起苗寨脱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半邊天”。
一年過去了,寨子更漂亮更乾淨了,婦女們會講普通話了,孩子們進步了……
鄭昌昊的駐村工作即將結束,離別之際,剛剛學會寫字的婦女們,在日記裏寫下了挽留的話,塗塗改改,但一筆一劃格外認真,情真意切。孩子們説:“鄭老師,留下來陪我們好不好……”
鄭昌昊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回到大山,將青春的夢想根植在鄉村的熱土裏。
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新華社照片,柳州(廣西),2021年5月4日
“95後”·“娃娃兵”·“娘子軍”
在烏英苗寨,鄭昌昊和婦女們圍着火塘學習(4月29日攝)。
今年26歲的鄭昌昊在廣西柳州市魚峯區委宣傳部工作,是一名“95後”共產黨員。2020年4月,他主動申請到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杆洞鄉黨鳩村擔任脱貧攻堅(鄉村振興)工作隊員,駐紮到該村最偏遠的烏英苗寨。
烏英苗寨跨越桂黔兩省區,地處偏遠山區,自然條件惡劣,發展相對滯後。長期以來,烏英苗寨教育落後,烏英教學點的教師力量也有限,只有廣西、貴州籍老師各一名,他們各自負責所在年級班級的所有課程。此外,受經濟條件和傳統觀念影響,烏英苗寨40歲以上的婦女幾乎沒有上過學,留守大山的她們不識字、不會講普通話,無法與外界溝通交流,對子女的教育也力不從心。
駐村後,鄭昌昊將留守婦女及其子女的教育作為脱貧攻堅的工作重點。他被學校和苗寨分別聘為教學點課外輔導員和婦女“雙語雙向”學習班老師。一年來,無論颳風下雨還是嚴寒酷暑,他幾乎每天都堅持和老師們一起,組織孩子們早讀、軍訓、巡寨做衞生、護理樹苗,協助學校開展民族文化進校園,提升孩子們的綜合素質。
與此同時,鄭昌昊還組織大學生、小學老師等,給“雙語雙向”學習班的婦女們上課。截至目前,培訓班已舉辦200多期。他和隊友們還根據學習和勞動需要,建立課外實訓基地,帶領兩省區婦女一起種植紅小糯高粱、養殖禾花魚、植樹護樹、清潔環境,將課堂延伸到實際生產勞作中,撐起苗寨脱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半邊天”。
一年過去了,寨子更漂亮更乾淨了,婦女們會講普通話了,孩子們進步了……
鄭昌昊的駐村工作即將結束,離別之際,剛剛學會寫字的婦女們,在日記裏寫下了挽留的話,塗塗改改,但一筆一劃格外認真,情真意切。孩子們説:“鄭老師,留下來陪我們好不好……”
鄭昌昊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回到大山,將青春的夢想根植在鄉村的熱土裏。
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