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閲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陶淵明《歸田園居》。
陶淵明是古代田園詩人,他深受道家思想薰陶,自幼喜歡清靜、念善事,抱孤念,愛丘山,即便入朝為官,也是一門心思的想要歸隱,大概50多歲他才脱離官場,他的隱居思想對後世詩人衝擊很大,因此他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無獨有偶,數千年後,一位北大學霸夫妻,也受道家思想的薰陶,在陷入困境時,他同樣選擇了歸隱山林,還開墾出了2500畝荒地。
王青松,出生在洛陽,家離白馬寺不是很遠,小時候在寺廟裏面練過武,受過佛學的一些薰陶,在北大國政系讀書時又喜歡老莊學,他學識淵博,舉手投足之間都有重權在握的穩重,小他六歲的師弟唐師曾從心底對他有一種敬畏。
之所以要提師弟唐師曾,是因為這個人,在王青松的一生當中,扮演着舉足輕重的角色。
王青松是北大79級學士,又攻讀法律系,是83級碩士畢業生,畢業之後就留校任教,他在北大擁有極高的名譽,特別是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他是北大最耀眼的那顆星。
當年興起養生熱,他精通道家學問,因此就開了一個養生班,每次都座無虛席,甚至還有一些慕名而來聽他課的學生,他的妻子張梅就是其中一位學生,她是北大外語系,人長得非常漂亮,從這些照片也可以看出她她的五官非常精緻。
張梅北大畢業之後,也留校任教,雖然兩人相差了12歲,但在思想上、才學上都非常契合,兩人在北大校園內結了婚,然而1990年之後,王青松的事業遭遇了滑鐵盧,先是聽講座的人越來越少,他自己的思想也發生了一些轉變。
原本教法律的他,對哲學非常感興趣,攻讀了許多國學,《莊子》、《老子》,同時還報考了哲學系博士生,讀博期間他愈發感覺到自己就像是一個風箏,被幾萬跟線拉着,名譽、學歷、金錢都成為了他的“絆腳石”。
考博時,他以單科和總分第一名畢業,但哲學看的不是成績,所以他沒有拿到學位,自那開始,王青松就開始思考在北大工作的意義,而他已經無法繼續這種忙忙碌碌的生活了,他似乎無法走出這個困境。
2000年正式辭職,他在北京和河北的交界山區,承包了一塊土地過起了隱居生活,妻子張梅也非常支持他的選擇,跟着他一起過去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生活,他們自己開墾了菜地、又種植了玉米、高粱、小米,桃樹、蘋果樹……還養殖了山羊、豬、幾十頭黃牛……
為了徹底與世隔絕,王青松決斷了跟外界的聯繫,就連跟父母的聯繫,也只有逢年過節才回去一次,聯繫最多的就是師弟唐師曾,因為每年唐師曾都需要幫他向外界銷售一些農貨物,唐師曾也會自己帶一些破舊的衣服上山。
每一次唐師曾上山,都發覺兩人的變化非常大,可能是勞作的原因,讓他看上去比同齡人更加老邁,他有次都差點沒認出來。
2017年,隱居17年,開墾出2500畝荒地的王青松,最終還是敗給了現實,做出這個決定主要是因為7歲的兒子,雖然兩個人能教兒子讀書寫字,但不能讓他也跟社會脱軌。
這17年,王青松的父母恐怕是最難以接受的,當年他們隱居甚至還跟父母吵了一架,,父親跟他斷絕了關係,即便回家他也不認王青松,每次鄰居談論這對北大夫妻是,父母礙於面子都説“出國了”。
這次出山,王青松打算在進入一次北大,重新讀博士學位,而唐師曾是作為重回現實世界的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