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閲讀理解常見問題,3個答題技巧,不用背公式一樣準確答題
關注語文教學發展,解決語文學習困惑。
在閲讀理解的練習中,小學階段,如果老師給學生講了太多的公式和套路,我們會發現,孩子的實際運用中是很難掌握的。套路和公式孩子們都能理解,但是面對問題和閲讀素材,很多學生就不知道該如何作答了。其實這是小學生語文思維和語言邏輯能力還沒有達到靠背公式和記套路來答題的能力,那麼針對語文閲讀理解中常見的問題,比如:學生抓不住關鍵詞,一篇文章讀完,不能準確找出關鍵詞和提煉主要內容,我們該如何在日常的語文閲讀中去練習?重點句子能理解,但是不能準確作答,你的回答和參考答案相差甚遠;開放性主觀題,總答不到關鍵詞上。我們在閲讀過程中,方法的缺失,不知道如何提煉概括是我們很多小學生常見問題。
閲讀理解中,最常見的題型就是考修辭手法。小學語文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這是最常考的。還有排比、誇張、反問、設問等,為什麼同學們總是寫不對修辭手法,其實還是對修辭手法的理解不深刻。我們在學課文的時候,語文老師都會重點講解比喻和修辭。考試中,除了考具體的修辭手法,還會考作者用這些修辭手法的作用、表達的效果。這是更高一個階段的能力考察,分辨修辭手法尚且不熟練,就很難再進行下一個階段的練習。加強對修辭手法的辨析,在閲讀理解中,如何準確作答呢?這裏有兩段話:
答:這句話採用的是擬人修辭,作用: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雨後春筍從土裏鑽出來的樣子。
例:“紡織娘在吱啊吱啊地唱歌。”寫出這句話的修辭手法?説一説這麼寫好在哪裏?
答:這句話採用了擬人的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紡織娘的叫聲。
在課文講解中,語文老師經常會強調,找出關鍵詞,體會一下作者這樣寫的目的。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同學們能夠準確找出,但是在考試中,就找不到了。其實還是對文章的理解有欠缺,我們抓不到緊扣主題的詞彙,對詞語在句式中的用法判斷不清晰。比如這兩句話:
例:“地球上的第一種恐龍大約出現在2億4000萬年前。”這句話裏的“大約”可以去掉嗎?為什麼?
答:不能去掉,因為“大約”表示估計。去掉了,意思就與事實不符,語言就不準確了。
例:“科學家們提出,鳥類不僅和恐龍有親緣關係,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後裔。”這句話裏的“很可能”可以去掉嗎?為什麼?
答:不能去掉,“很可能”表示估計、猜測,去掉的話就表示鳥類一定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後裔了,意思與事實不符,語言就不準確了。
主觀題中,低年級的同學最怕碰到的是,談一談想法,説一説感受。明明文章是可以讀懂的,講了一個小故事也能理解,但是一到談想法和説感受的時候,就不知道寫什麼了。這還是因為我們沒有很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無法去深刻理解故事背後的道理。缺乏閲讀內容的道理認知,其實還是和這一類題目做的練習太少,我們的閲讀量積累得還不夠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