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時評丨學校課後服務,要有把學生當“顧客”的心態

海報評論員 熊苗

近日,教育部印發通知,遴選確定首批23個義務教育課後服務典型案例單位,並梳理彙總了有關創新舉措和典型經驗。通知明確,課後服務結束時間原則上不早於當地普遍的正常下班時間後半小時。

“三點半”難題由來已久,近年來也逐漸成為教育部門着力解決的問題之一。放學時間改至三點半的初衷,是為了減少學生在校時間,給學生減負,但由於和家長下班時間銜接不上,要麼需要老人接送,要麼就只能交給校外託班和輔導班,學生和家長的負擔反而更重了。今年2月,教育部就表示,各地要推動落實義務教育學校課後服務全覆蓋,每個學校都要做起來。在時間安排上,要與當地正常下班時間相銜接,切實解決家長接學生困難問題。這次教育部推出先進典型,也是為了“以點帶面”,讓好經驗好做法得到及時推廣。

學校提供課後服務,表面看涉及的是家校關係,但本質上,還應是學校和學生的關係。學校提供課後服務,要有把學生當“顧客”的心態。當然,這並不是説,要把學校辦成和校外機構一樣,成了商業機構。而是説,學校只有像對待“顧客”一樣,秉持“顧客至上”,才能真正站在學生的角度,為他們提供最好最切合實際的方案。例如,有的學校採用“一刀切”,所有學生都必須留下;有的學校雖然有課後服務,但學生六點鐘左右到家後,還需要再做作業做到九點鐘以後,耽誤了休息。沒有完美的方案,但只要真正結合學校和學生實際,一切圍着學生轉,總能找到相對最優的方案。

學校提供課後服務,經費是難點之一。或者全部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或者政府扶持一部分、參與學生家長負擔一部分,各地財力和實際情況不同,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對待。如果學校課後服務既能解決家長接送孩子的時間差,又能保障課後服務的有效性和豐富性,相信很多家長都願意承擔部分經費,選擇學校而不是校外機構。

此前有質疑的聲音表示,如果要老師放學後來看孩子,那老師的孩子誰來看呢?答案是:老師的孩子自然由孩子的老師去看。這個邏輯是想説明,這是個社會問題,需要社會共同分擔成本來解決,同時最終受益的也是整個社會。長遠來看,和孩子相關的服務越完善,對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而言,也是有百利而無一害。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872 字。

轉載請註明: 海報時評丨學校課後服務,要有把學生當“顧客”的心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