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關東軍被蘇聯紅軍打敗後,它的武器最後流向何方!

由 秋長紅 發佈於 經典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1945年日本投降前,蘇聯紅軍出兵東北,驕橫的日本關東軍頓時被按在地上摩擦,最終以土崩瓦解的方式,給二戰畫上了一個血肉橫飛的句號。自此以後,一個問題也常惹來熱議:關東軍,這支二戰日本精鋭崩潰後,其足以武裝數十萬大軍的精良武器,都跑哪去了?
比較流行的一個説法,就是從1945年起,蘇軍將這些繳獲的裝備,移交給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東北人民自治軍”(東北解放軍的前身)。
照這麼看,戰功卓著的東北解放軍,就是靠着“撿洋落”迅速壯大的?但事實是,這“洋落”,哪有這麼好撿?
1945年,當來自各個根據地的“東北人民自治軍”初入東北時,“洋落”確實沒少撿。比如周家美部(原冀熱遼軍區十八團),就從駐錦州蘇軍手裏,接收了一萬多支關東軍槍械和五十門火炮。最早進入東北的曾克林部,也得到了兩萬多支關東軍槍械與一百五十六門火炮。到1945年底,蘇軍移交給“東北人民自治軍”的裝備,已經有“槍10萬,炮300”
除了這些繳獲與接收外,當時還有大批關東軍裝備散落民間。從1945年到1947年,進入東北的各支人民軍隊,通過在東北各處深山老林的撒網搜尋,共搜索到七百多門火炮和六十三萬炮彈,足足裝備了十個炮兵團。東北解放軍炮兵部隊的最初家底,就是“撿”出來的。
但這些“洋落”,相比蘇聯紅軍繳獲的關東軍裝備,也只佔一部分。
而且從1946年起,由於形勢的變化,“洋落”也不好撿了。無償移交越來越少,更多的時候要靠“易貨交換”,也就是要拿“硬貨”與蘇軍“換裝備”。
經典電視劇《人間正道是滄桑》裏,作為東北解放軍高級將領的男主人公楊立青,帶着機槍燒酒紅燒肉軟硬兼施與蘇軍“換裝備”的一幕,才是當年“撿洋落”的真實寫照。為了幾件硬傢伙,當年在東北一窮二白的人民軍隊,真是想盡辦法。
這些“換”來的日軍重裝備,比起被蘇軍拉走的部分,確實是“小頭”。
實事求是説,這些“洋落”對東北根據地的鞏固乃至東北的解放,確實作用很大,但參考東北人民解放軍的擴充速度,這些裝備,顯然遠遠不夠用。
所以東北人民解放軍的裝備,以學者郭永學的話説,是靠“爭取外援與自力更生相結合解決的”。特別是“自力更生”這條,除了戰場上的繳獲外,更重要的,就是東北根據地的軍工生產。
在東北大多數工廠企業,都被蘇聯拆得剩不下幾塊破銅爛鐵的困境下,1945年進入東北的人民軍隊,就在不聲不響間創造了奇蹟:一邊撿着“洋落”,一邊迅速恢復建立起各個根據地的軍工產業。撿來的“洋落”,很多就能迅速投入仿製生產。
能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迅速實現這樣的生產規模,那些每天在後方揮汗如雨的工人,與在前方衝鋒陷陣的戰士們一樣,都是英雄。
而同樣是“自力更生”,在“戰場繳獲”環節,關東軍裝備的另一個“去處”,也值得一説:日匪。
日本投降後,東三省遍地土匪,但比起影視戲曲裏赫赫有名的“座山雕”們來,東北當時最兇殘強悍的匪幫,莫過於“日匪”。許多關東軍部隊拒絕投降,反而仗着手裏精良裝備和強悍戰力,在東北就地為匪。甚至還和國民黨部隊勾搭連環,一起向人民軍隊發起瘋狂反撲。而“日匪”中實力最強悍的,當屬藤田實彥的通化匪幫。
藤田實彥,近代日本著名“戰地作家”,亦是原日本關東軍125師團參謀長。日本投降後,他糾集了數千關東軍老兵組成匪幫,與國民黨通化黨部沆瀣一氣,打算在1946年2月3日發動暴亂,
但戰鬥開打後,這些妄想奪取通化的日匪,分分鐘就被人民軍隊教做人。
與作惡東北的各路匪幫一樣,那些手握關東軍裝備的“日匪”,都像在通化的“待遇”一般,一股一股被消滅乾淨。在日本剛剛投降的年月裏,人民軍隊這驍勇的戰鬥力,也徹底擊碎了日軍死硬分子們的傲慢。
一個簡單的“關東軍去哪了”的問題,細究起來,卻足以令我們看懂,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關鍵年代裏,人民軍隊自信的傲骨與自強的精神。
參考資料:李長林《關東軍武器流向略考》、郭永學《解放戰爭時期中共東北部隊武器來源考》、韓明陽《抗戰勝利後保衞通化人民政權的一場惡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