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型校長到底該怎樣養成

日前,據媒體報道,武漢市教育局公示了一份“武漢市教育家型校長培養工程(義務段)”名單,20位小學校長和20位中學校長成為首批培訓對象擬定人選。

為什麼要培養教育家型校長?武漢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稱,這是校長隊伍建設的最新舉措,當地教育正處於持續高質量發展階段,時代對校長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一批不僅專業素養過硬,更具備先進教育思想、前瞻性教育理念的校長辦學治校。

其實早在2010年,教育部就提出,中小學校長承擔着引領學校改革發展、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歷史重任,要大力倡導教育家辦學,把加強教師、校長隊伍建設作為未來10年推進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重要保障。2014年,教育部啓動實施中小學校長國家級培訓計劃,明確提出在培養推進農村教育改革發展的帶頭人的同時,造就一批在國內外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教育家型校長。近年來,教育家型校長這一概念直接出現在各地的培養工程中,如河北省和江蘇省分別於2019年、2020年啓動“中小學教育家型校長培養工程”“教育家型校長創新培育計劃”。

實施教育家型校長培訓工程,目的可謂十分明確,就是要把校長培養成教育家,以推進學校實現教育家辦學。所謂教育家型校長,也是與“官員型校長”對應而言的,要求校長要懂教育、懂教育管理,是專家型校長,更是教育家型校長。不過,對於教育家型校長如何產生,教育界和社會輿論卻看法不一。

目前各地實施的教育家型校長培養工程存在兩大問題。一是把入選培養工程、培育計劃作為校長的榮譽,似乎只要入選了相關工程及計劃,就已經是教育家型校長了,這也是各地要對入選計劃的人選進行公示的原因。通過搞工程、計劃來“產生”教育家型校長,會導致校長們過度關注“入選”本身,而非重視培養、成長過程。

二是培養工程雖然也強調在具體的辦學實踐中培養教育家型校長,但總體而言仍然存在重理論培訓而輕實踐的問題。在具體辦學中,不少校長都能説出各種教育理念,但是身體力行的並不多。比較典型的是,我國的基礎教育名校,往往是當地的升學“牛校”,在素質教育的外包裝下,實際進行的是應試教育。至於具體原因,則多是基礎教育缺乏教育家辦學的制度環境,包括中小學缺乏辦學自主權,地方政府用片面的升學率考核學校辦學,以及考試招生制度用單一的分數標準評價學生等。

加強對校長的繼續培訓,更新校長的知識結構與辦學理念,這當然是培養教育家型校長的一部分。但更重要的是,必須深入推進教育領域的放管服改革,把辦學自主權落實給學校。2018年1月發佈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就指明瞭兩者的關係,既要面向全體中小學校長,加大培訓力度,提升校長辦學治校能力,打造高品質學校,又要支持教師和校長大膽探索,創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形成教學特色和辦學風格,營造教育家脱穎而出的制度環境。要讓校長成長為教育家型校長,制度環境尤為重要。

2020年9月,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激發中小學辦學活力的若干意見》,進一步指出,要注重選優配強校長,要把培養好、選配好校長作為激發辦學活力的關鍵因素,完善校長考核管理與激勵機制,不斷推進教育家辦學治校。這要求改革校長遴選機制,各地教育部門、學校在選拔校長時,要公開聽取教師、學生家長的意見,按教育家的要求選拔能夠勝任的人選。同時,要營造良好的教育生態,以科學的教育政績觀、價值觀,促進學校辦學回歸育人本位。只有在這樣的辦學環境中,才會湧現出更多的教育家型校長。

(作者:熊丙奇,系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30 字。

轉載請註明: 教育家型校長到底該怎樣養成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