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人民日報等媒體報道: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入户摸底已於10月11日展開,將於11月1日起進行正式入户登記。
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後開展的一次重大國情國力調查,也是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這一關鍵節點的一次人口全景掃描。這對於準確把握人口發展新情況新特徵新趨勢、推動我國人口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1
同學們,你們家被人口普查員拜訪過了嗎?
這次人口普查的主題是“大國點名”,這個説法很貼切。就好像我們搞班級活動,不管是秋遊還是運動會,集合時老師一定會要求大家排隊報數點名,是為了看看人有沒有到齊,然後再分成幾組做活動。比如像野炊這樣的項目,就會分派一隊人去搭灶台,一隊人去找食材準備飯菜,還有一隊人準備開伙等等。
由小見大,人口普查也是一樣的道理,它是對一個國家的總人口進行調查和統計,看看到底有多少人,人口結構如何。統計完以後怎樣呢?國家就可以從得出的數據,科學、有序、系統地安排整個國家的整體發展。
所以,人口普查又被稱為“盤點家底”。可以比較明晰地看出一個國家的人口情況,以及經濟各行業的發展情況等。
這種盤點家底的行為差不多每10年進行一次,自新中國建立之初的1953年開始,中間第三次的時候因歷史原因中斷了近20年,而後從1982年開始,基本固定在每10年進行一次普查,這次是第七次。
同學們會問,為什麼要每10年便普查一次呢?在古代,有限的幾次人口普查幾乎是一個朝代才進行一次。
不知道同學們是否覺得,隨着工業、科技等各方面的發展,現代社會的運行節奏越來越快。就好比,10年前誰會想到大數據發展會這麼快呢,無人機也沒人提起,外賣業也沒這麼發達。所以,在現代社會,一個國家的發展是非常快的,光從數據上看,便會看到發展的驚人速度。
在新中國第一次人口普查時,統計出中國有6.02億人口,僅僅五十年後,到2000年第五次普查時,中國有了12.95億人。而在古代,人口翻番這種事,是需要一個非常漫長的時期,有時候甚至需要幾百年的時間,因為受到了時代和環境的制約。
中國作為土地面積在全球排第三的國家,幅員遼闊,如今又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家大業大的,就更需要不斷地刷新我們的人口數據,進而能及時瞭解整個國家的情況,為之後的各項發展作出規劃。
而隨着科技的進步,越來越精確、精密的統計手段被運用到了人口普查中,特別是計算機及大數據的廣泛應用,讓人口普查這項工作變得越來越便利,同時也使得數據越來越真實詳盡,也越來越有價值。
2
同學們又會問,一次人口普查怎麼能看出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情況,甚至是工業進展呢?
這個就要從人口普查的歷史説起啦。我們先説説人口普查這件事是怎麼來的。
這事想想也很簡單。在部落制時代,首領也需要知道部落有多少人啊,以便可以統籌有多少男子可以抽出來去打獵或者打仗,又有多少婦女可以安排去養家畜或者種糧食。同時呢,還得對部落裏有多少老人及出生了多少嬰兒有所瞭解。這些數字對原始社會的人來説其實是很重要的。因為那時物資不豐富,每天的口糧幾乎沒有剩餘,如果不能統籌安排,就可能會影響整個部落的生存。
等到部落發展為國家時,整個社會運行已經有了良性循環的基礎,倒是不需要精確到個位數的人口數據,但一定也會有個大概的估計。所以,在東西方文明各自發展到一定高度時,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將人口普查作為掌握、治理國家的基本手段。
在西方,據説公元前6世紀開始,歐洲地區就有了人口普查,並一直沿用到羅馬帝國初期。後來進入中世紀後,因為歐洲各國政體發生變化,神權壓倒政權,這種普查難以為繼,只能依靠教會對新生兒的洗禮來完成一個基本統計,可是這很不可靠。
而在中國,人口普查這種方式,則隨着國家的發展,而不斷地進行着改進。可以説,從有記載的資料開始,中國的人口普查和登記就幾乎沒有中斷過。雖然有的朝代並沒有進行,但是在一些主要朝代和年份基本都是有據可查。
據説,有文字記載的比較完整的户口統計是在西漢末年,有較為準確的人口統計數據。但實際上,在這之前史料上對人口數據一直有體現,只不過並不明確罷了。
漢軍進入秦都咸陽後,蕭何第一件事就是把秦朝的各種公文和典籍都收了起來,並從中推斷出當時全國的人口已經從秦時的3000萬降到了1300萬。由此可以知道,秦朝一定是做過人口統計的,不然數據不會如此詳實。再者,被稱為變法第一人的商鞅就是出自秦國,他提出的一項重要改革就是:推行了户籍制。而有了户籍制,就有了人口統計的基礎。
中國歷史上有幾次很著名的休養生息時段,比如“文景之治”、漢章帝時期等,相對應的會有詳實的人口普查記錄,仔細研究你們會發現,之所以會出現相對寬仁的統治時間段,是因為在人口普查後,執政者發現,人口下降得太快啦,簡直是要到了國家崩潰的邊緣。像三國時期,如曹操詩裏所説“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那時候所有人口加起來只不過相當於現在的上海市人口,所以就有了後來的西晉休養。
3
不過呢,因為古代的經濟活動比較單一,國家發展模式也簡單,所以以前的人口登記也就相應比較簡單。剛開始時,只是登記一家的人口數、年齡、性別等,後來隨着國家發展,到隋唐,又增加了房屋、財產等內容。最關鍵的是,這時候入户登記開始實行,必須人貌相符。在沒有照片的時代,人口登記本上就會有一筆外貌描寫,長啥樣皮膚白不白之類。
可別小看這人口普查啊,在清朝,剛開始時,國家收税就是根據這人口登記本來的,一人對應一份税銀。直到後來實行了攤丁入畝,取消人頭税,人口登記才算是失去了收税功能。但由此可見,人口普查登記對於一個國家的政策出台、各項工作的制定和推行有多重要。
到了現代,人口普查的數據又有些什麼,又能給國家帶來什麼呢?
1953年新中國第一次人口普查的時候,主要是為了摸清我國的人口家底,因為連年戰亂,搞清楚總體還有多少人,方便建設。到了第二次人口普查的時候,就開始加入了本人成分、文化程度和職業三項內容;跨入上世紀80年代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時候,就已經採用了電子計算機的數據處理手段,收集到的資料更為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