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戰,項羽是怎麼失敗,最後走向衰敗的?
《史記》記載"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這是劉邦項羽楚漢之爭中最著名的詩句,是垓下之戰的絕響,作者是項羽本人。在最後的這場垓下之戰中,項羽把中國歷史的戰爭悲情唱到了極致,他和虞姬的愛情故事也成了千古絕唱。人人都説成王敗寇,但是項羽是歷史上唯一一個吃了敗仗,還被人千古傳頌的,因為人們都在惋惜。我們看下這場著名的垓下之戰。
垓下之戰發生公元前202年,是楚漢戰爭的最後一場大戰。在這場戰役中,劉邦60萬大軍圍攻項羽10萬楚軍,最後項羽十萬大軍全軍覆沒,虞姬項羽雙雙自刎於烏江,劉邦戰後,成功地建立了漢朝。
垓下之戰,天地同愴
本來在推翻暴秦之後,楚漢訂立了一個和平協定。歷史真是驚人的相似,這跟抗日戰爭勝利後,國共在重慶簽訂和平協定的節奏差不多啊!雙方以楚河為界,劃分勢力範圍。不過劉邦的手下謀士眾多,以韓信為首的智囊團建議撕毀鴻溝協定,把項羽打回老家去。這個打回老家去,有雙層含義,其實最本質的目的,是讓項羽死掉,最不濟也把他逼回山東老家去。
劉邦於是挑起了內戰,他用封土封王的獎賞政策,讓韓信出兵,韓信也真是有本事,抱着破釜沉舟最後一搏的勇氣,集結了60萬兵馬,把項羽的楚軍一步步的包圍到垓下。
這簡直是一場人肉大戰。其實雖然楚軍勢單力薄,但是因為都很驍勇善戰,漢軍傷亡也慘重。但是在最關鍵的時候,漢軍的智囊團又給了楚軍致命一擊,不用武力,採取攻人心的策略。在最後的關頭,項羽只剩下800個貼身將士,勢必成為敗局。但是他仍然有生路,他有一條船可以渡過烏江,隨後可以東山再起。但是當800名楚軍被圍困,只有你一個人有生路的時候,意氣用事的項羽怎麼忍心獨活呢?
漢軍這時候唱起了絕命的"楚歌",勾起了楚軍將士濃濃的思鄉之情,這些楚歌,字字悽悽慘慘慼戚,讓最後的800名將士全都悲愴難扛。"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要人命的不是面對漢軍的60萬包抄,而是楚人心中濃烈的故土情懷,這份不能魂歸故土的悲愴,最終讓情懷為重的楚軍全軍覆沒,真是太感情用事的軍隊了。
霸王別姬,自刎烏江
最後的時刻,身邊是一直陪伴自己征戰四方的美人虞姬,一邊是陪伴自己征戰沙場的駿馬烏騅。前方是800將士的亡魂,這樣的場面,真是再也回不去老家了,只能自刎謝罪。在這樣悲慼的氣氛中,項羽留下了最後的遺言《大風歌》。從項羽的眼中,虞姬也讀出了他最後的決斷,一心想要和他同生共死。但是她知道,兩個人已經沒有未來了。虞姬拿出了自己的寶劍,這是每次項羽凱旋之後,她都會為她舞的劍。給項王斟上最後一杯美酒,虞姬在劍舞中自刎。隨後項羽獨自一個人,面對前來營救的船隻,遲遲不肯渡江,也自刎於烏江江畔。
其實理性地來看,項羽的兵敗不是沒有道理的。他不像漢軍一樣出自底層人民,有的只是實幹的精神。首領項羽也不像劉邦一樣,善於用人,善於調兵遣將。項羽非常崇尚個人魅力,也崇尚武力。可是他不善於四兩撥千斤的重要性,一味地蠻拼,最後導致這樣悲情的結局。
毛澤東評價項羽的失敗,認為有四點:
他不應該在鴻門宴上不聽範曾的勸告,放走了劉邦。
他不應該太重與敵人的承諾,實打實地遵守鴻溝協定,讓劉邦休養生息,搶得了先機。
他不應該建都徐州(當時叫彭城),位置沒選好。歷史上除了南宋,幾乎沒有在邊城建都的。
其實,還有最關鍵的一點,項羽不是一個政治家,因此不會用人,也不會接受別人的建議。
而反觀劉邦,他不是皇室出身,沒有項羽的身家背景。從一個小小的亭長做起,一步步遇到支持他的武將和文士,很會知人善用。在愛情上,他喜歡的也是腹黑型的女人呂雉,而不像項羽一樣喜歡為愛情赴湯蹈火的傻白甜。所以説楚漢之爭的結局,是理智和情感的較量,最終理智戰勝了情感。
劉邦與項羽的爭鬥,是歷史上的一大奇蹟,是智慧與力量的爭奪,是冰與火的對抗。感性的人們不屑於劉邦的勝利,認為他圓滑。理智的人們從項羽的失敗中找到教訓,不歌頌他的愛情,只看到他的悲劇。不過小編始終覺得,不能以成敗論英雄,楚漢的故事,我們也許只看到冰山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