腥風血雨,殘酷艱苦的革命時代,無數英雄為中國人民革命事業,獻出無限忠誠的赤心,他們浴血奮戰,抱着一腔熱血染山河的崇高信念,為革命事業的奮鬥孜孜不倦。
在他們的心裏,黨的事業、革命的理想是神聖而至高無上的,他們每一個人,每一段事蹟,都是築起中華民族不屈脊樑的磚石,都是大時代下拼搏不息的縮影。
她是"壯士頭顱為黨落,好漢身軀為羣裂。"的堅決,是"記取章江門外血,他年化作杜鵑紅。"的不屈,同時也是"七千斤糧食築長城"的無私,是"身懷六甲戰懸崖"的無畏,她就是一生磊落為祖國,感恩救濟我黨的的普通婦女:張翠屏。狹縫抗敵何所懼慷慨把身許
人生的價值則在於為信念、為信仰奮鬥過程中的奉獻。張翠屏傾其一生都在為實現價值而奮鬥。
在戰爭年代,似乎所有的女人都堅強如男子,共同抗敵,戰鬥前線,處處都是巾幗女英雄。在張翠屏的心中始終藴含着一個不可動搖的信念:"我能捨棄一切,但不能捨棄黨,不能捨棄革命事業。"捨棄一切,甚至可以包括自己的孩子。
七十多年前,1943年1月21日,正在部署工作的八路軍冀東軍區司令李運昌突然收到一份戰報,自己的軍隊已被7000名敵軍包圍,而此時他的身邊只有300個兵力,寡不敵眾的局勢下與敵軍根本不可能抗衡,且出於作為司令的責任,他也不能冒這個險當面與敵軍衝突。
山區地形崎嶇,步履艱難,隊伍又不熟悉山路,形勢十分緊急,這時,一名當地的普通婦女張翠屏竟果斷地站了出來,她告訴司令李運昌,自己對當地地形十分熟悉,可以給八路軍帶路。
李運昌一看,是一個瘦瘦弱弱,沒有經過特殊的身體素質訓練且懷有身孕的女人,他不能讓她冒這個風險。張翠屏笑了笑,隨後堅決地説:"我和我肚子裏的孩子加起來也沒有300多名八路軍指戰員重要,革命高於天,請求司令相信我,給我這個機會,為革命事業做一點貢獻。"
於是這個英勇果敢絲毫不亞於男人的女子開始了隨時可能命喪兩子的"懸崖帶路。她做到了"戰士軍中馬前卒"的英勇,面對幾十米高的懸崖,很多士兵都無能為力,她卻第一個衝上去,爬過去,然後扔下了繩索,把戰士們一個個拉了上去。
這豈是一個弱女子的所做所為,無不為她佩服和刮目相看!不幸的是,行走的環境條件越發惡劣,當部隊走到一處冰川時,懷有身孕的張翠屏一不小心摔了一跤,一下子早產了。
在冰川這樣對於一個孕婦極為惡劣的條件下,張翠屏咬牙堅持忍了過來,憑着毅力和信念把孩子生了下來。所幸張翠屏和孩子都沒有什麼大礙,司令李運昌當下給給孩子起了一個朱海清的大名和一個冰兒的小名。
她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生命的意義在於對信念的堅持,在於對信仰的追求。
在那個年代,不畏強敵,捨己為國,義無反顧就是英雄。張翠屏傾其一生沒有為過自己,處處為黨考慮,"一杯洗滌無餘,萬事消磨運遠,浮名薄利休羨。"成為了張翠屏一生的寫照。
抗戰時期,張翠屏的家是地下交通站,作為地下黨員聯絡交接的中心。張翠屏雖是一名普通老百姓,卻真真正正地擔起了一名黨員的職責。
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我方八路軍物資儲備簡陋,作戰條件極為艱難,不得不向老百姓借糧食,並會打下欠條,在抗戰期間,張翠屏一家擔負起了地下我軍人員的伙食,日積月累,那張欠條上竟足足積累到了7000斤糧食。
自從上次給路軍帶路分別之後,張翠屏母子就逃脱不了敵軍成日的追捕,他們母子兩隻得一路逃難,四處為家,奔走流浪,在漂泊不定的躲藏中,張翠屏耗盡了她全部的積蓄,母子二人生活過得十分苛刻,到建國的時候只剩下了一張7000斤糧食的欠條。
建國之後,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逐漸向好,之前作戰期間向老百姓打的欠條都有能力歸還了。張翠屏本可以拿着這種欠條支撐她們一家艱苦的生活,甚至可以過得很富裕。
出人意料的是,張翠屏寧願全家人捱餓,生活拮据不堪,都不去拿欠條找政府換糧食。尤其是三年困難時期,她家裏已經揭不開鍋了,她依舊不讓任何人動欠條。
"不是我家對八路軍有恩,是八路軍對我家有恩"面對外界的匪夷所思,張翠屏只留下了這一句話。或許這就是張翠屏刻在骨子裏的傲骨和熱血吧,她的所作所為無不令我敬佩!
她不僅別人任何人動那張欠條找共產黨政府換糧食,也沒有接受任何形式的救濟。甚至不對外公開承認此事,也不讓家人提及,從未因過去那次立功奪得任何的唬頭和沾此光獲得任何外來物質的東西,在她看來,或許任何外在的東西都不及當年為國付出的純粹,都不抵埋藏在她心底的那顆赤子之心。
1982年7月,張翠屏走完了自己一生,終年70歲,在臨終前她只囑託自己的兒子,堅決禁止家人去找李運昌辦私事和留下了那短短的幾字。英雄在人生的盡頭回顧自己的一生,一生盡是坦蕩磊落,沒有什麼個人放不下的事情,永遠從容赴難,永遠一腔熱血,永遠身有不甘!
世人也就不難理解她當初的選擇和做法了。
是的,一個人是渺小的,但為自己心中堅定的信念和事業而奮鬥,就構成了亙古長存的萬里長城。又是大半個世紀過去了,驟讀那些熱血沸騰的英雄故事,仍然是凜然正氣,火熱激情和生命活力撲面而來,仍然令人熱淚盈眶!
文/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