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張盛墓出土圍棋盤,上面畫着19道棋路,它是圍棋源於華夏的證明

由 公松臣 發佈於 經典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愛下棋,比如象棋、軍棋和圍棋等等,給生活增添不少歡樂,但對考古專家們來説,棋卻給他們帶來不少“麻煩”。就拿圍棋來説,它本來就是我們古代先民發明的,但有的人卻認為它並不起源中國,直到張盛墓的發現才平息這一爭論。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在張盛墓中又發現了什麼呢?如果您也感到好奇,下面小編就來給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在先秦時期的古籍《世本》中記載:“堯造圍棋,丹朱善之”,可見圍棋源於堯舜時期,距今已久4000多年的歷史。一直到春秋戰國時期,圍棋迎來了發展的高峯,不管是上層社會的王侯權貴,還底層社會的市井流民,都以下得一手好圍棋為榮,因此也促進了圍棋的發展,即棋盤變得越來越大,圍棋格也變得更多了,從13道圍棋變成14道,15道和16道。


根據史料記載和考古發現,專家們確定隋唐之前的圍棋都小於17道,之後則大於17道,甚至還出現了19道圍棋,這就意味着想擊敗對手就變得更難了。1954年,考古專家們在河北望都縣考察時,發現了一座東漢時期的古墓,後來經過發掘確定墓主人系郛陽侯孫程,並且在墓室內發現了保存極為完好的壁畫,描繪了大量墓主人昇仙的畫面。值得一提的是,考古專家們還出土了一件石刻的圍棋盤,邊長約69釐米,再仔細一數上面的棋格有17道,讓專家們感到欣喜不已。

迄今為止,這可是最早的完整17道圍棋盤實物,對專家們研究圍棋的發展有着重要價值,最起碼它也佐證了史料的記載,在隋唐之前確實有17道圍棋。後來,還有18道圍棋和19道圍棋,雖然這些在史料中的記載都很明晰,但是考古專家們卻一直沒有找到實物,因此國外就有人提出質疑,説我們沒有19道圍棋,即便有也是從國外傳入而非本土的。


首先提出這種質疑的是奈良正倉院的專家,因為正倉院內剛好收藏一件19道的圍棋盤,所以他們表示19道圍棋起源於奈良,甚至還表示古老的圍棋也起源於奈良地區。對此,我國的考古專家也曾赴正倉院考察,他們研究了這件19道圍棋盤之後發現,它是我國唐代時期的文物,不是他們自己考古發掘出來的,而是當時唐朝皇帝送給他們天皇的一件禮物。

雖然歷史的真相很好弄清楚,但我國當時沒有出土19道圍棋盤也是不爭的事實,因此光憑史料記載也不能完全讓人心服口服,所以考古專家們也十分難過和煩躁。明明是自己的東西,卻拿不出證據來證明,這種事不管擱誰身上都是個麻煩。在後期的考古研究中,專家們也一直在尋找19道圍棋盤的文物,好在皇天不負有心人,張盛墓正如及時雨一般被發現了。


1959年5月,河南安陽的一家紡紗廠正在施工,他們在挖地基的時候發現了一座磚石古墓,於是立即聯繫了當地的文物部門進行保護髮掘。考古專家們經過清理,確定是一座隋代墓葬,根據出土的墓誌銘確定墓主人叫張盛,是隋開皇年間的一位縣級官吏,家庭也十分殷實,因此張盛墓中的隨葬品也十分豐富,出土了包括玉器,陶俑和銅鏡在內190件文物。


在眾多的文物中,有一件白釉瓷圍棋盤看起來別具一格,它為四方形,邊長約10.6釐米,高約4.2釐米。這件圍棋盤保存完好,表面為上有灰白色釉,擦拭乾淨泥土之後顯得異常光亮,棋盤面的棋格也都清晰可辨。專家們仔細一數,橫縱各17道線,再加上四條邊線剛好成19道,共計361個棋目,是一件貨真價實的隋代19道圍棋盤,讓專家們欣喜若狂。

張盛墓出土的19道圍棋盤是隋代的,而正倉院的19道圍棋盤是唐代的,相比之下結果不言而喻,19道圍棋起源於中國是鐵一般的事實。另外,白釉瓷圍棋盤的發現,也證明了圍棋從17道向19道的演變,説明圍棋的難度和花樣也再不斷變化,或許這也是圍棋到現在依然經久不衰的原因,時刻都在變化以適應時代發展和不同人羣的需求,而不是一成不變。


圍棋不僅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也是古代先民們智慧的結晶,我們一定要深刻地學習和探索圍棋中的文化和奧秘。現如今,隨着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圍棋成了一種手機遊戲,我們也不在受時間地點和人員的限制,隨時隨地可以來上一局,消遣了時間也培養了興趣,一舉雙得,何樂而不為呢?

參考資料:

《圖説圍棋》作者:中國圍棋發展史陳列室出版社:上海辭書出版社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劉立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