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583年,一場驚天動亂在晉國政壇驟然爆發,它的爆發致使晉國贏姓趙氏大宗(趙衰一脈)一脈被滅族,僅剩趙武一人,這場動亂就是後世聞名的“下宮之難”。
下宮之難,源於一場發生在趙氏大宗內部的倫理醜聞事件。晉文公時期,晉國六卿之一趙衰生有四子:趙盾、趙同、趙括和趙嬰齊,趙衰死後,趙盾為趙氏領袖,繼承趙衰執政大夫一職,執掌晉國國政。趙盾生趙朔,趙朔娶晉成公之女孟姬,趙朔死後諡為莊,故稱趙莊姬。
趙朔早逝,趙莊姬早早守了寡,寂寞難耐下,就與自己的叔叔趙嬰齊有了姦情(叔叔與侄媳婦有私情這絕對屬亂倫行徑)。事情敗露後,趙氏領袖趙括(此趙括非“紙上談兵”那位)與兄長趙同遂將趙嬰齊逐出晉國。自己心愛的男人被放逐,趙莊姬自然懷恨在心,為保護趙括、趙同兩兄弟,她就向自己的兄弟晉景公進讒言,誣陷趙括、趙同意欲謀反。
起初晉景公並不太相信趙括、趙同會反。但就在這時,與趙氏家族早有矛盾的欒氏、郤氏家族趁機出面為趙莊姬作證。於是,晉景公相信了趙莊姬的誣告,誤認趙氏會反,命欒書、郤錡備戰。
在晉景公的號召下,平日遭趙氏欺壓的貴族紛紛舉兵而起,向趙氏殺去。趙同、趙括猝不及防下,慘遭殺害。那些姬姓卿大夫憎恨趙氏掌晉國國政時的專制,向趙氏一族舉起屠刀,將這些年為嬴姓所壓制而積累的仇恨發泄出去。一時血染趙氏宗廟,趙氏慘遭滅族。此時,趙氏大宗一脈僅有趙莊姬之子趙武僥倖活了下來。趙氏被滅族後,其封地被景公贈與祁氏,以壯公族。
這就是“下宮之難”的全部經過!誰也沒有想到,曾經在晉國權勢滔天,甚至連晉國君主都能殺的趙氏家族,會因為一件倫理事件,一個女人的誣告,而被滅族。
當然趙氏會被滅族,起因雖説是因為趙莊姬的誣告,但是趙氏大宗會被滅族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權力二字。
晉襄公時期,在宗主趙盾的帶領下,趙氏獨霸晉國,原與趙氏共掌晉國天下的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欒氏、範氏、中行氏、智氏、韓氏等晉國公卿世家,除願意依附趙氏外,其餘家族皆被趙氏趕出朝堂,如狐氏一族,本為六卿家族之一,卻因狐季反對趙盾擁立公子雍為晉公,繼而被趕出朝堂;先氏、箕氏、士氏、梁氏、蒯氏等族,因先都、箕鄭父、士榖、梁益耳、蒯得等密謀暗殺趙盾心腹,被趙盾查出,後也被全部趕出朝堂。
與此同時,在反對趙盾的家族多數皆被趕出朝堂時,趙盾也同時在扶持着依附於自己的家族,讓他們進入晉國決策層。前618年,趙盾重組六卿(晉國曆史上第一次由卿大夫來主持的六卿將佐安排),此時的六卿除了中軍佐荀林父不是趙盾自己人,其餘四卿皆是趙盾一黨,上軍將郤缺是趙盾的死黨,上軍佐臾駢是趙盾的家臣,下軍將欒盾、下軍佐胥甲是趙盾的盟友。
在趙盾的運作下,一時間整個晉國都被趙氏所控,身兼執政大夫和中軍將(正卿)二職的趙盾,是牢牢控制着晉國的軍政大權,與君主無疑。此時的趙氏是晉國名符其實的霸主,不但全面壓制着晉國其他公卿世家,還可以決定晉國君主的人選,甚至是做出弒君之事(晉靈公都被趙盾堂弟趙穿弒殺)。
趙盾雖專權,但卻並不亂政,相反他是一個治世賢臣,晉國在他的帶領下,國力是蒸蒸日上,依舊是維持着天下霸主的地位。可是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趙盾的專權,雖説是為了統一晉國的思想,好讓自己專心與秦齊楚等國爭霸。但無論趙盾的初衷是好是壞,他的專權必然會損害到晉國其他公卿家族的利益,比如狐氏、先氏、箕氏、士氏、梁氏、蒯氏等皆因趙氏失去了手中的權力。試想,這些被趙氏剝奪權力的家族豈會不恨趙氏呢?
同時,人嗎!多數總是以利益為先,誰不想坐上趙盾那個位置呢?誰不想取趙氏而代之呢?正所謂樹大招風,在當時,誰想成為晉國執政,就必須得先將趙氏拉下馬來,只要趙氏落馬,他們才有可能成為晉國執政家族。
自趙盾後,趙家在晉國的勢力實在是太大了,晉景公時期,晉國置六軍十二卿:中軍將郤克,中軍佐荀首,上軍將荀庚,上軍佐士燮,下軍將欒書,下軍佐趙同,新中軍將韓厥,新中軍佐趙括,新上軍將士朔,新上軍佐韓穿,新下軍將荀騅,新下軍佐趙旃,其中趙氏就獨佔三卿,要知道在當時的晉國能做主的就是這十二位卿大夫,多數時候晉國所施行的各項政策都得經過他們投票表決,他們不同意,哪怕是晉公要推行,也很難實行。
趙氏能在這麼重要的十二個位置中佔據三席,可想而知其勢力是有多麼龐大。
但是俗話説得好:“匹夫無罪,懷壁其罪”,若佔據卿大夫之位的趙氏皆是有德有才之人,這對於趙氏來説那絕對天大的福氣,他們的存在只會讓趙氏的地位更上一層樓。但是若佔據卿大夫之位的趙氏皆是無德無才之人,那對於趙氏而言,這絕對就只會是一個巨大的災難,想想看趙氏獨佔三席,這本來就讓趙氏成為眾矢之的,此時要再加上這三位皆是無才無德之人,那豈不是在時時刻刻的提醒別人,他們的位置很容易得到,只要再加把火就可以,然後就會日日夜夜的想着去對付他們。
讓人日日夜夜的盯上,這絕對不是好事,畢竟人無完人,只要是人難免就會放錯!
事實上,當時趙括、趙同等就都是無才無德之人,他們身居高位,明知是高處不勝寒,有很多人在盯着他們,應該要謹言慎行,避免被人抓住把柄。可是,他們卻偏不,反而是藉着家族內部的倫理之事,趁機去對付自己的兄弟,將趙嬰齊逐出晉國,繼而惹怒趙莊姬,並最終將趙氏推向滅族之禍。
不是説趙括、趙同處理此事不對,只是他們不該這麼大張旗鼓的處理,更不該藉此事公報私仇。他們這般處理,惹怒趙莊姬也就是在所難免的事情。而當趙莊姬向晉公誣告趙氏將謀反之時,其他有野心,或跟趙氏有仇的家族,自然也就落井下石,加之晉景公對趙氏本也很忌憚,由此在種種原因下,趙氏最終走向了滅族之禍。
趙氏被滅族,歸根結底在與他們擁有與他們的能力完全不匹配的權力,他們根本就沒有能力去維護自己手中的權力。懷璧其罪,既然沒有能力,可又不願意放棄權力的趙氏,自然就被那些有野心的及與趙氏有仇的家族給盯上了,而當時趙括、趙同根本就沒有能力去應付這些家族的針對,他們不但應付不了,還自掘墳墓,給自己挖了一個坑,讓敵對家族有機會將他們推向坑中。
最終趙氏毀在了趙括、趙同手上,大宗一脈僅存趙武。
當然,天不亡趙氏!先是趙武活了下來,趙氏大宗不至於絕嗣。之後,幼時曾受趙盾養育之恩的韓厥又頂住權力的誘惑,一心要報答趙氏恩情,向晉景公強諫,稱趙衰、趙盾皆有大功於晉國,此時就因他們的子孫犯了錯,就要斷他們的傳承,讓他們沒有後人祭祀,試問這樣以後誰還願意為國家效力。而晉景公又並非是一個昏君,他也自知自己做的有些過分,於是下令復立趙武為趙氏後嗣,並恢復趙氏的爵位和封邑。
就這樣,趙氏大宗再次復立,逃過徹底絕嗣的命運!
而後,因晉厲公想要從此時的掌權者三郤手中奪回權力,趙武這位根正苗紅,又與三郤有深仇大恨的功勳貴胄就又被賦予重任,成為厲公對付三郤的一柄利劍。當然,上天似乎真的是不亡趙氏,它為趙氏大宗留下的這獨苗趙武,他並非是一個紈絝子弟,而是一位有着先祖趙衰、趙盾之風的能人。
此時,晉厲公對他的重用並沒有讓他矇蔽他的雙眼,他深知厲公絕沒有安好心,如果任由他排布,自己最後定然會被當作替罪羊,所以被重用期間,他是嚴格遵循着“侍奉厲公、尊重欒書、師從士燮、親暱韓厥、敬重二荀,不得罪三郤”的規矩,説白了就是左右逢源,誰也不得罪!正是這個行為,趙武才幸運的躲過厲公被殺後的清算,並在之後的權力重整過程中再次得到重用。
厲公之後,悼公即位。此時趙武的能力與才幹被悼公看中,加之經過趙武“委曲求全”的經營,本與趙氏有仇的家族紛紛摒棄前嫌,與趙武交好,自此趙武的地位是一飛沖天,從新軍佐一口氣連升五級,躍居上軍將,成為僅次於中軍將中行偃,中軍佐範匄的存在。再之後,經過數十年的經營,隨着中行偃、範匄等老一輩人的先後離世,趙武終於又坐上了先祖趙盾曾經的那個位置,成為晉國正卿,執掌晉國朝政。
而隨着趙武居執政之位,趙氏終於再次走向興盛,直至成為後來三家分晉的一員,建立位列七雄之一的趙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