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帝國——第二十五個陸上第一強國

導語:在大秦帝國(秦朝)和大楚帝國(楚朝)的廢墟上,大漢帝國(漢朝)橫空出世,將華夏文明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峯。在統一華夏世界的基礎之上,漢朝不僅深入大漠建立了整個東世界島的陸上霸權,正式確立了以中原王朝為中心的朝貢體系,更是開闢了多條絲綢之路將其威懾力和影響力拓展至西方的西世界島,最終成為了世界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稱霸整個世界島的陸上第一強國。

漢朝華北霸權的建立(公元前204年)

漢朝華南霸權的建立(公元前202年)

漢朝東部草原霸權的建立與陸權的巔峯(公元前44至前36年)

漢朝陸權的瓦解(11至220年)

漢朝華北霸權的建立(公元前204年)

公元前206年,楚朝的實際統治者西楚霸王項羽“戲亭分封”劉邦為十九諸侯之一的漢王,但是雙方不久之後便爆發了爭奪華夏世界統治權的楚漢戰爭(公元前206至前202年)。

大漢帝國——第二十五個陸上第一強國

漢王劉邦與西楚霸王項羽

當時的華夏世界楚朝十九諸侯國和越地五國主要分佈於華北和華南兩大地區,其中華北地區十四國主要概況如下:

秦地:雍國、塞國和翟國;

趙地:代國、常山國;

魏地:西魏國、殷國;

韓地:韓國、河南國;

燕地:燕國、遼東國;

齊地:齊國、膠東國和濟北國。

其中華南地區十國主要概況如下:

蜀地:漢國;

楚地:西楚國、九江國、衡山國和臨江國;

越地:東甌國、閩越國、南越國、西甌國和駱越國。

大漢帝國——第二十五個陸上第一強國

漢朝稱霸前的東世界島局勢

公元前206至前204年,漢王劉邦先後憑藉三秦之戰、安邑之戰和井陘之戰等戰役先後征服了秦地、魏地、趙地和燕地,華北地區僅剩齊地未歸順漢國。

公元前204年,漢將韓信進攻齊王田廣,後者立刻向西楚霸王項羽求救。深感齊國淪陷必然威脅西楚國北境的項羽命龍且率領20萬楚軍援助齊國,楚齊聯軍和漢軍就此爆發了決定華北最終霸權的濰水之戰。戰役結果是楚齊聯軍全軍覆沒、楚將龍且戰死、齊王田廣被俘、齊國就此滅亡。至此,華北地區全部陷於漢國之手,西楚國北方門户洞開。濰水之戰的勝利標誌着漢朝前身漢國徹底摧毀和取代了楚朝的華北霸權。

大漢帝國——第二十五個陸上第一強國

公元前204年十一月 濰水之戰

在此後的近四個世紀時間裏,漢朝長期保持着對華北地區穩固的統治權,僅在消滅異姓王戰爭(公元前202至前195年)、七國之亂(公元前154年)和兩漢之際(17至37年)等時期有過短暫的動盪。

漢朝華南霸權的建立(公元前202年)

當漢王劉邦先後征服華北地區的秦地、魏地、趙地、燕地和齊地的同時,他始終與西楚霸王項羽在華南地區保持着正面交鋒,在彭城之戰、滎陽之戰和成皋之戰等戰役中互有勝負。公元前203年,由於楚漢兩軍皆已疲憊不堪,雙方遂簽訂《鴻溝條約》沿着鴻溝將“天下”一分為二:西邊為漢、東邊為楚。

大漢帝國——第二十五個陸上第一強國

公元前203年八月 鴻溝條約

然而,劉邦乘項羽率軍東歸鬆懈之際立刻撕毀條約向楚軍發起了突然襲擊,先後在陽夏之戰、固陵之戰和陳下之戰等戰役得勝,迫使項羽不得不率軍撤至垓下。其他搖擺不定的諸侯見劉邦得勢之後紛紛加入漢王陣營一同進軍垓下。

公元前202年,漢王劉邦、齊王韓信、魏相彭越和九江王英布合軍60萬人在垓下將西楚霸王項羽和臨江王共尉合軍的10萬人團團包圍,並採用“四面楚歌”的戰術逐漸瓦解了楚軍士氣。感覺大勢已去的項羽“霸王別姬”之後放棄10萬楚軍任其自生自滅,僅率800騎向南突圍,但最終還是因窮途末路被迫在烏江自刎,楚朝至此徹底滅亡。垓下之戰的勝利標誌着漢朝前身漢國徹底摧毀和取代了楚朝的華南霸權。

大漢帝國——第二十五個陸上第一強國

公元前202年十二月 垓下之戰(四面楚歌)

漢王劉邦在滅亡楚朝之後正式稱帝建立漢朝(西漢),越地三國東甌國、閩越國和南越國(西甌國和駱越國此時已被南越征服)在保持事實獨立的前提下先後向漢朝臣服,從而讓整個華南地區皆成為了漢朝的版圖或勢力範圍。在越地三國之中,實力最為強大的南越國在南越武王趙佗的領導下憑藉着有利地形經常與漢朝對抗,甚至一度稱帝北伐,成為了漢朝在華夏地區的最大隱患。當漢朝第七位皇帝漢武帝劉徹繼位之後,他便將徹底征服越地作為漢朝的重要擴張政策,主要概況如下:

公元前138年,漢朝滅亡東甌國;

公元前135年,閩越國分裂為東越國和繇國;

公元前111年,漢朝滅亡南越國;

公元前110年,漢朝滅亡東越國和繇國,華南地區至此全部被納入漢朝版圖。

大漢帝國——第二十五個陸上第一強國

南越武帝趙佗

漢朝東部草原霸權的建立與陸權的巔峯(公元前44至前36年)

在華夏文明的北方有一片廣袤無垠的亞歐大草原,其中的東部草原主要包括蒙古高原和中西伯利亞高原等區域,尤其是蒙古高原一直以來都是遊牧文明的搖籃。在華夏民族的漫長髮展過程中,最早對其產生巨大威懾力和影響力的遊牧民族便是匈奴。從公元前201年開始,漫長的漢匈百年戰爭就幾乎伴隨着漢朝的整個歷史,其中前期歷次關鍵戰略轉折戰役如下:

公元前200年:匈奴在白登之戰威懾漢朝,迫使其和親納貢;

公元前119年:漢朝在漠北之戰大敗匈奴,迫使其遠遁漠北;

公元前90年:匈奴在燕然山之戰大敗漢朝,迫使其繼續納貢;

公元前71年:漢朝在蒲類海之戰等戰役大敗匈奴,迫使其退出西域。

公元前119年 霍去病“封狼居胥”

在獲得戰略優勢的公元前119至前90年以及前71年之後,漢朝僅僅是短暫深入到大漠深處及暫時解除了匈奴的威脅,並沒有讓其所在的東部草原真正納入到漢朝的版圖或勢力範圍之中。然而,隨着公元前58年匈奴出現五單于並立的嚴重內亂,漢朝終於遇到了一個千載難逢的北進時機。公元前53年,匈奴郅支單于佔據了蒙古高原的大部分區域,在其南部匈漢邊境苟延殘喘的呼韓邪單于不得不遣子入漢表示歸順。公元前51和前49年,呼韓邪單于兩度親自入漢表示歸順。公元前45年,郅支單于因漢朝支持呼韓邪單于故報復性地殺死了護送其子回匈的漢使谷吉,雙方徹底決裂。

大漢帝國——第二十五個陸上第一強國

匈奴郅支單于

公元前44年,以為呼韓邪單于不敢北返的郅支單于在康居的邀請下遠征西域。然而呼韓邪單于卻在漢將韓昌和董忠及1.6萬精騎的護送下乘機北返匈奴本土。當郅支單于聞訊之後因懼怕漢朝實力故沒有東返而是繼續留守西域。在早已臣服漢朝的呼韓邪單于的統治下,匈奴第一次真正納入到了漢朝的朝貢體系,標誌着漢朝就此取代了匈奴的東部草原霸權。

大漢帝國——第二十五個陸上第一強國

匈奴呼韓邪單于與王昭君

不過,留守西域的郅支單于始終都是漢朝和呼韓邪單于的巨大隱患。此時的西域幾乎都是雄踞西亞的帕提亞帝國的勢力範圍,只有康居妄想拉攏郅支單于與之對抗。郅支單于在西遷後北擊伊利、東征烏孫、南服大宛和大月氏甚至西攻帕提亞,可謂極盛一時。

公元前36年,也就是在第二次羅馬-帕提亞戰爭交戰正酣之時,漢將甘延壽和陳湯率領4萬人跨越東、西世界島的地理邊界向西進發,最終在郅支城攻滅了匈奴最後一個敵對的郅支單于勢力,同時擊退了前來援助的1萬名康居騎兵,極大震撼了中亞各國。康居就此倒向漢朝,其他臣服於帕提亞的中亞各國也步其後塵,甚至連帕提亞也為避免腹背受敵與漢朝主動建交,從一定意義上標誌着漢朝就此取代了帕提亞的陸上第一強國地位,成為了世界歷史上第一個真正稱霸整個世界島的霸主,就此達到了其歷史上的陸權巔峯。

大漢帝國——第二十五個陸上第一強國

公元前36年12月 郅支之戰

大漢帝國——第二十五個陸上第一強國

公元前36年 大漢帝國(西漢)的陸權巔峯

漢朝陸權的瓦解(11至220年)

然而,漢朝相對脆弱的東部草原霸權(僅僅是勢力範圍)和陸上第一強國地位(未與帕提亞正面對抗)隨着王莽的讖緯和改制最終還是逐漸瓦解了,主要概況如下:

11年,匈奴烏珠留若鞮單于不再承認王莽的統治,宣佈獨立並重啓漢匈百年戰爭,標誌着漢朝的東部草原霸權被匈奴所取代;

16年,倒向匈奴的塔里木諸國組成聯軍在焉耆之戰大敗王莽的討伐大軍,導致後者徹底失去了對塔里木諸國的統治權。遙遠的中亞各國因此被匈奴勢力所切斷,不得不再次倒向帕提亞,標誌着漢朝的陸上第一強國地位被帕提亞所取代。

大漢帝國——第二十五個陸上第一強國

王莽

隨着新末民變的爆發,王莽所建立的新朝很快便曇花一現的結束了,玄漢和東漢先後取而代之並繼續延續着漢朝對華夏世界的統治。儘管東漢在班超、竇憲等名將的努力下再次解除了匈奴的威脅並重建對西域諸國的統治,甚至擊退了亞歐四大帝國之一的貴霜帝國的入侵,但是其版圖和勢力範圍始終沒有超越西漢時期的巔峯。

大漢帝國——第二十五個陸上第一強國

89年 竇憲“燕然勒功”

大漢帝國——第二十五個陸上第一強國

94年 大漢帝國(東漢)的陸權巔峯

不過漢朝依然牢牢控制着華夏世界的統治權,直到東漢末年黃巾之亂和諸侯混戰的到來才最終讓其華北和華南霸權徹底瓦解,主要概況如下:

209年,漢朝的實際統治者曹操在赤壁之戰被孫權和劉備聯軍大敗,標誌着漢朝的華南霸權就此被孫吳帝國的前身吳國所取代;

220年,漢朝的實際統治者曹丕正式稱帝篡漢,標誌着漢朝的華北霸權就此被曹魏帝國所取代。

大漢帝國——第二十五個陸上第一強國

209年1月23日 赤壁之戰

結語:漢朝作為華夏文明歷史上第一個帝國時代的代表,將世界島陸上第一強國地位爭奪的主戰場第一次搬到了東、西世界島之間的西域地區。華夏文明在漢朝的北伐和西征過程中向西世界島各大文明第一次發出了極具震撼的聲音,西方各國從此以後瞭解到在世界島的另一邊一直存在着一個無比強大的國家。從漢朝開始,以陸上絲綢之路十字路口西域地區為核心的新的強國爭霸時代就此到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608 字。

轉載請註明: 大漢帝國——第二十五個陸上第一強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