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雍正王朝》之中為了給觀眾解答疑難困惑,劇中導演特地給觀眾安排了這麼一個人物,他就是劇中的“BUG”同時又擔當解説之類的角色,他就是鄔思道,人稱鄔編劇。
當年的雍正之所以能夠繼位,背後靠的就是鄔思道在出謀劃策,老八和老十四的用意他都能夠點破,就算是神鬼莫測的帝王心術,鄔思道在這背後都能夠看透,最終才有了四阿哥登基。
坦白來説,雍正對於鄔思道還是很複雜的,為何會這麼説呢?
首先就是鄔思道這個人太聰明,一眼就能夠看透問題所在,這也就是説自己在鄔思道面前毫無秘密可言。
其次,雍正和年羹堯的妹妹年秋月交情匪淺,而這也正是雍正如此忌憚兩人的原因,年羹堯手握重兵且具有將帥之才,鄔思道一身才學驚天動地,這樣兩個人組合他實在是放心不下。
也因為如此,在雍正坐穩皇位之後,他對於這兩人很不放心,因此所想的就是先解決鄔思道再解決年羹堯。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典故鄔編劇早已經看破了,也正是因為如此,他才能夠置身事外。
可是另一個年羹堯就沒這麼好下場了,在雍正登基一年之後就被雍正所殺,是雍正所有心腹成員之中唯一一個被殺的,那麼年羹堯究竟如何得罪鄔編劇,以至於鄔編劇對其見死不救。
相比鄔思道,年羹堯為何會不得好死?
對於雍正,我竊以為這是一個很腹黑的帝王,因為他登基之後便對自己的兄弟開展了瘋狂的報復行為,老三、老八、老九、老十、老十四沒有一個有好下場,不是被殺就是被幽閉至死。
另一方面,當年真心支持他奪位的人,李衞、田文靜、以及允祥,他從來不吝惜給他們官爵,李衞一開始只是個小乞丐,可是就被雍正這麼一調教,居然成為了這麼厲害的封疆大吏,在雍正實行“攤丁入畝”以及“火耗歸公”的時候,就這麼輕輕鬆鬆就搞定了江南士紳,這刁鑽手段連老八都佩服,暗地裏也在讚歎雍正選人的眼光。
而允祥更是成為了清朝十二位鐵帽子王之一,允祥為雍正在前面衝鋒陷陣,更是為雍正坐了七年牢,因此雍正便投桃報李,而田文靜也是如此。
可是對於鄔思道和年羹堯,雍正卻始終對他們有一層戒心
鄔思道我們之前就説了,就是因為太聰明,當一個人聰明到連帝王的心思都能夠摸得透透的,那麼這等於自己一點隱私都沒有了,所以雍正登基之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想要除掉鄔思道。
可是鄔思道多聰明啊,他早就看出了雍正的心思,表面上不動聲色,實際上早已經給自己安排好了退路。
首先他回絕了雍正邀請他做官的意圖,因為他知道一旦做官,自己的生殺大權將永遠握在雍正手中,這個時候才是真正的“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了;可是另一方面他又很聰明,知道假設自己要真正退隱的話,勢必又會加劇雍正對自己的猜忌之心,那麼為了消除這種隱患,他可能下一秒就小命難保了。
因此要想全身而退,就必須讓雍正放心但是卻又時時刻刻要在雍正眼皮子底下,因此這才有了“半隱”,就是給人當幕僚,其實言外之意就是你可以安排一個你的心腹隨時監視我,這樣你就放心了。
話説到這一步,雍正也不好再説什麼了,因此就借坡下驢成全了鄔思道,也算是自己對他的一點恩惠吧。
可相比鄔編劇,雍正卻又為何對年羹堯如此忌憚呢?這不單單是因為年羹堯的“歷史光環”,實在是因為年羹堯自己作死,李衞和年羹堯都是雍正的門人,可是李衞的心裏只有主子,因此雍正對他如此放心,而年羹堯除了主子之外還有自己的前程,以至於做了許多事讓雍正漸漸開始放棄他:
首先這個人太過心狠手辣,當年雍正經過江夏鎮的時候,被當地惡霸劉八女給擺了一道,這成為了雍正心裏的芥蒂。
而年羹堯為了給雍正納“投名狀”,則親手殺了劉八女,如果事情到這結束就好了,可是壞就壞在他事後居然親手率兵屠殺了江夏鎮幾千人,而且更主要的是他貪墨了七百萬兩銀子沒有上報,這就説明對於雍正他也不是真的一心一意。
因為這件事雍正自己在奪位的時候也差點被牽連,不過幸好當時太子還在,老八他們就拿這件事往太子身上潑髒水,可是雍正也是從這件事看出了年羹堯的心性以及私心。
其次年羹堯這個人兩面三刀,這也是雍正對其憤恨不已的一個原因。
年羹堯本身是雍王府出來的,在當時那個環境之中他其實只要抱住一條大腿就夠了,可是九子奪嫡的時候形勢不明朗,因此年羹堯就有了自己的小九九,在當時想要通吃。
老八推薦他當四川巡撫,他特地去老八府上拜訪;後來太子和老八失勢,皇位在老四和老十四之間徘徊,當時以老十四的呼聲最高,這個時候他居然又想巴結老十四。
也正是這些舉動,讓年羹堯在作死的路上不斷徘徊,最後在雍正的心腹大臣之中,年羹堯成為了雍王府眾人之中唯一一個被殺的。
而對於這一點,其實我們的鄔編劇早已經看得透透的,同時對於年羹堯,其實鄔先生早已經適可而止地提醒過他,可惜的是年羹堯是典型的“豬隊友”,就算是鄔編劇也帶不動。
同為雍正王府舊人,鄔思道為什麼不救一下年羹堯?
既然鄔編劇早已經看透年羹堯的所作所為將來會惹來殺身之禍,那麼鄔編劇為何不看在年秋月的份上拉年羹堯一把呢?
其實這還真不能怪鄔編劇,只能説年羹堯在作死的路上走得實在太遠了:
其實鄔編劇已經提醒過他了,奈何年羹堯政治能力太低,看不出鄔編劇已經在救他了:
雍正繼位之後,西北的羅布臧丹增就立馬在青海叛亂,當時老十三需要幫助雍正穩住老八等人,老十四根本不能用,因此雍正不得不聽了鄔思道的建議選用年羹堯:
一來他是雍王府的舊人,至少可以讓自己放心;
二來他的確在軍事上有很高的水準。
可是我們的年羹堯在這之後幹啥呢?到了青海之後他並未着急平叛,而是擁兵自重,這成為了雍正的另一根刺。
表面上他已經圍住了整個青海,可他就是按兵不動,還不斷向雍正索要財物物資,其目的除了自肥之外,也是想要藉機要挾雍正,因為他的目的不單單是一個大將軍,其深層次目的就如同當年的吳三桂一般割據青海。
面對年羹堯如此刁難,各地巡撫都傷透了腦筋,而假設各地巡撫不能按期送到糧草的話,那麼年羹堯動輒罷官,更甚至會砍頭,這已經超出了年羹堯的職權範圍了,奈何當時雍正還需要年羹堯,因此便放過了他。
而當時鄔思道本可以不必趟這個渾水,可是他卻主動請纓前往年羹堯大營,為何呢?
一個自然是幫助田文靜解圍,因為有雍正這層關係在,年羹堯還真不敢殺鄔思道;
其二讓年羹堯儘快出兵,也是幫助雍正解圍;
其三也是變相在救年羹堯一命,也是提醒他,凡事適可而止,過分了那麼你的死期也就不遠了,其不但隱喻現在,更指的是將來,因為對於年羹堯,他早已看透了他的心性。
鄔思道話説到這個份上,年羹堯也不好説什麼了,最後取得了“青海大捷”。
可是鄔思道的話,他只聽進去了一半,以至於他最後只能慘淡收場。
在取得“青海大捷”之後,年羹堯並未適可而止,當時雍正想要解除年羹堯的兵權讓他回到朝堂。可是年羹堯功利心太重,甚至還以青海未定為由拒絕了雍正。最後的結果是雙方各退一步,年羹堯繼續領兵西北,而雍正則派孫嘉誠監視。
但是對於年羹堯來説,他真正想要做的是“西北王”,因此在這之後動手殺了孫嘉誠。
年羹堯的這個舉動卻打破了兩方妥協的結果,對於雍正來説,年羹堯這個舉動其實已經揭露了他的野心,到這就算君臣如何相知,雍正也不能留年羹堯了,而年羹堯的死就是因為其並未適可而止。
當年鄔先生親自押赴糧草的時候就已經提醒了年羹堯:儘快出兵,凡事別讓皇上難做。其實就已經是告誡年羹堯要適可而止,不要用西北來挑戰皇上的底線,西北那一次有鄔先生從旁提點,年羹堯僥倖逃過一劫。
可奈何在這之後,年羹堯還是沒有聽進去鄔先生的話,也因此他的下場已經註定了。
所以有些人質疑為何鄔先生不救一下年羹堯?實在是“豬隊友”帶不動,鄔先生已經點到即止了,奈何年羹堯聽不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