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科技工作者”黃才發:做鄉村科普教育的“種夢人”
“我只是做了一個普通教師應該做的,這也是讓我開心的事。”不久前,2019全國“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單出爐,江西省贛州市尋烏縣尋烏中學物理教師黃才發就是其中一名獲獎者,面對榮譽,他有些靦腆。1999年,黃才發剛剛從贛南師範大學畢業,就來到尋烏縣從事物理教學工作,如今已經有二十幾個年頭。
尋烏縣開啓科普之夢
尋烏縣是江西省最為偏遠的縣城之一,2019年4月剛退出貧困縣行列。尋烏中學的大多數學生都來自山區,這裏的孩子們獲取科學知識的渠道非常有限,接受系統性的科學教育更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
2015年初,尋烏縣有了第一座農村中學科技館。因多年從事物理教學工作,連續六年擔任尋烏中學物理教研組組長,又對物理有着很大的熱情,黃才發順理成章地成為了科技館的負責人。
黃才發為學生講解科普知識。本人供圖
“剛開始,科技館科普展品只有21件,大多是關於聲光電的內容,還有一些是關於生物、化學方面的。”黃才發回憶道,“即便如此,同學們也非常感興趣,我真的非常開心。”
很快,黃才發通過多年教學經驗開發出適應當地教學特點的科普教育活動,讓更多的同學對科學知識產生了興趣,這份“沒有報酬的工作”也成為他除日常教學之外的重點工作內容。
伴隨着科普工作的開展,一些困難也浮出了水面。
對當地的教育而言,科普活動對於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不會像“刷題”一樣有立竿見影的效果,而且還會佔用學生們一部分時間和精力,這讓部分家長和學生對此抱有一些猶豫。
“他們有這些情緒我覺得是正常的,包括我自己在最初也會有這方面的擔憂。”黃才發説,“但隨着科普活動不斷展開,我覺得只要它能夠對學生們有一點啓發、激發學生們對科學探索的興趣,就是值得的。”黃才發一直認為在實踐中最容易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而學生們的興趣和反饋成為了他最大的動力。
當時一名正讀高一的學生參觀科技館後,立刻找到黃才發,和他討論了關於展品中出現的“最速降線”問題。“當時我很高興他能主動來與我探討。但遺憾的是,由於這個問題比較複雜,涉及到物理和數學多個方面的知識,我沒能很好地回答和解釋他所有的疑惑。”這件事讓黃才發頗有觸動,他意識到科技館很小,但它實實在在地讓越來越多來自山村的孩子和科技走的更近了。對於孩子們來説,物理這門學科不再是課本上乾巴巴的幾行文字或符號,而是身邊看的見摸得到的存在。這次小小的討論給黃才發對科普工作的堅持再一次“加了油”。
在黃才發和其他教師的共同努力下,科普活動項目不斷豐富,尋烏中學物理成績也取得顯著提高,在全市能夠達到中上游的水平。黃才發自豪地告訴記者,那位和他討論“最速降線”問題的同學在2017年考取了清華大學,而且有越來越多的同學們在物理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一人一車一教具 只為那求知的眼神
隨着科普教育的不斷深入,黃才發愈加意識到科普教育需要從娃娃抓起。他一有閒暇就會帶着機器人、孔明鎖等科普教具到更偏遠的鄉村。一個人,一輛摩托車,一箱教具,黃才發在通往鄉村小學的贛南山路上不知走過多少遍。
黃才髮帶領學生們體驗飛行器。本人供圖
“黃才發覺得鄉村裏的孩子本身接觸科技的機會就很少,獲取科學知識的渠道更少,很難像大城市的孩子一樣容易走進科技館,所以他希望可以力所能及地對他們做些“彌”補”。
因為不能耽誤平時學校裏面的日常教學,所以黃才發一般會上午上完課,下午再去。”當問起堅持的緣由,黃才發説:“下鄉科普這條路的確會很辛苦,但每當看到孩子們清澈、渴望知識的眼神,這一切就都值了。”説道這裏,黃才發有些激動,又趕緊加了幾句,“你能想象的到吧!這讓我很有成就感!”
在2020年5月30日“全國科技工作者日”,黃才發獲得了全國創新爭先獎章。收到獎金後,他主動拿出十萬元來支持科普工作。“我一直希望通過自己的微薄之力讓孩子們擁有的更多。”
談到家裏人是否會支持他的做法時,黃才發露出了非常驕傲的語氣:“當然支持!非常支持!”
黃才發的妻子和他是大學同學,現在也是尋烏中學的一名物理老師,多年來一直非常支持他的科普工作。妻子平時會經常和他一起討論有關科技製作方面的想法,也會給他帶來很多啓發。“因為我夫人知道我平時的工作非常忙,基本沒有什麼閒暇時間,所以家裏的活兒她都主動攬下來了。”
“我在科普工作實踐中取得的成績,不僅得益於同事和家人的支持,也得益於國家對科學普及的高度重視。”黃才發坦言,得到這樣的榮譽讓他有點“登高履危”,也讓他感覺肩上的責任更大了。
在他的辛勤付出下,2017年,尋烏中學科技館被評為優秀農村中學科技館;在2018年全國科普日“中學科技館在行動”活動中,他帶頭組織的益智有趣的機器人組裝比賽,榮獲“最佳活動獎”。
“我自己也是從農村走出來的孩子,在小時候也沒有機會接觸到那些‘高大上的玩具’,一些科普教具更是遙不可及。所以我就更希望盡我所能改變這種狀況,從某種程度上也彌補了我童年的遺憾。”他説:“當孩子們因此獲得成長時,我也收穫到了滿滿的成就感和喜悦感。”(中國青年網記者 田昕禾)
來源:中國青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