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炒米視角
洪武2年(1369年),朱元璋問劉基如果李善長不當丞相,誰適合當丞相?這是一個巨大的坑,不聲不響地就給劉基挖好了。
換到任何一個人必然中招。在這個年份裏,任何人都沒有意識到巨大的風險即將降臨到每一個實權派頭上,包括劉基在內。
朱元璋提了三個人,分別是楊憲、汪廣洋、胡惟庸。楊憲是劉基的“浙東集團的嫡系人馬”,也是後來劉基“離職”是唯一佈局朝堂的人。劉基的評價是“有才能,沒氣量”。而對“中間派”汪廣洋的評價是能力氣量都不如楊憲。而對“小人”胡惟庸的評價是,這是個能讓大明翻車的主。原話是“譬之駕,懼其僨轅也”。
朱元璋説提這個你不滿意,提那個你有問題,這樣你覺得你自己可以勝任麼?在此前若干次談話,朱元璋的口吻是一樣的,並沒有讓任何人感覺到危險。
此前在採石磯之戰的時候,劉基也拍過桌子,拿類似的話懟過朱元璋。但是這一次劉基突然劉聞到了一絲殺機。
劉基抬頭看到朱元璋並不是十分好看的臉色,心裏突然就有了一絲慌亂。劉基意識到這絕對不是一個隨便聊聊的問題,於是堅決説自己不行,打死也沒那個能力。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很快就證實了劉基的判斷。接下來果然李善長“靠邊站”,在丞相這個職位上,正是朱元璋例舉的幾個人。從洪武2年到洪武13年,這是個漫長的過程,但同時也足見朱元璋對於廢丞相一事籌劃已久。
用楊憲、汪廣洋和胡惟庸這些有性格缺陷的人的目的非常明確,那就是要徹底將丞相這個位置樹敵、搞臭、逼到死角,為自己順利廢掉丞相制度做準備工作。
早在朱元璋還是吳王的時候,實際上還是在“山寨”元朝的舊制,就在帳下設立了左、右丞相的職位;而且也是按照元制,以右為尊。
當時朱元璋就考慮到丞相制度在歷史上的重要性,而且當時戰時形勢也的確屬於合作期,所以左右丞相的人選必然是自己鐵子,一個李善長,一個徐達。其實選徐達做左丞的時候,就考慮到以武制文。當朱元璋作出這個決定的時候,嚇得徐達連頓飯都沒吃得好。
其中原因在於徐達實在是太瞭解朱元璋這個人了。做事要麼不做,要做就容易把事做絕。
到建立明朝之後,朱元璋還是中規中矩設立刻中書省,左、右丞相仍為中書省的長官,只是開始陸續恢復漢制,以左為尊。仍然上陣鐵子兵,左丞相李善長,右丞相徐達。
徐達畢竟武將,大都督府還有一堆事情呢,北伐重擔還在肩上,所以這個右丞相只是掛了個名而已。徐達遠遠地躲着朝局走。
但是李善長就不一樣了,那是真正的蕭何,朱元璋的大管家。所以不管李善長願不願意,圍繞着他成長起來的淮西集團在日益膨脹。實際上淮西集團本身就是朱元璋的鐵血班底。但是大明建國後,性質就變了,因為相權在傳統制度裏,是獨立一極的權力。他和朱元璋的皇權是相互合作又相互制約的。
而且淮西集團勢力之大,已經不僅僅涉及中書省,還包括大都督府。這讓朱元璋寢食難安起來。於是朱元璋給了弱小的浙東集團一點點權力,讓御史台負責監督百官(這也就是後來的言官制度)。
但是李善長並沒有明白朱元璋的用意,反而認為是劉基這幫臭文人想搶班奪權了。想要撼動巨大的淮西集團,簡直痴人説夢。於是在“李彬案”上,這兩派人馬就結仇了。此後多年,兩派鬥法,讓朱元璋穩穩地掌控朝局。
然而“浙東集團”實際上也只是棋局的一部分而已。因為朱元璋就是要用浙東集團的鮮血羅織淮西集團的罪名。最終朱元璋處決胡惟庸和汪廣洋的罪名除了謀逆外,就是“毒殺”劉基。汪廣洋更是被指責在“毒殺”劉基案中沒有作為。
而劉基實際上是早在洪武2年那次談話時,就看透了朱元璋心思的,所以早於洪武4年就回家養老了。但是怎奈不死,不死就仍然會被裹挾到朝局之中。洪武8年,已經行動不便的劉基參加了元旦早朝,因為仍然能寫會畫,但是正月裏就一病不起了,而胡惟庸奉命去探病,探完病,劉基也就徹底告別人間了。答應宋濂家人編的宋濂作品集還未完成就一命嗚呼了。
而朱元璋廢除了丞相制度外,對淮西集團的血洗和追殺一直持續到洪武23年,已經退休多年的李善長也沒有逃過這一劫。所以最終善終的惟有在丞相位置上的毫無作為的徐達,而徐達曾經是朱元璋的救命恩人啊。
文/炒米視角
原創首發,歡迎關注或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