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失去四百年的“燕雲十六州”,為什麼只有這位大將能收復?
易水愁兮燕雲悲,四座傷兮皆素衣。——郭祥正
在古代,燕雲十六州也被稱之為“幽薊十六州”,指的是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地,並且是一個戰略要地。不過,自從後晉的石敬瑭自立為王以後,燕雲就被其送給了契丹,遼朝獲得燕雲十六州以後,不僅疆域擴大了,而且還使得中原歷朝歷代都備受威脅。
燕雲十六州之所以這麼重要,是因為這裏在地理位置上,屬於中原的天然屏障,可以起到阻礙遊牧民族的侵犯。有史可查的遊牧民族,最早出現在公元前8世紀,我國的遊牧民族大多生活在北方,他們需要應對乾旱和寒冷的氣候。
我國中原等地區,大多是以種植業為主的農耕,民眾能夠過上還算温飽的生活,遊牧民族對於草場十分的依賴,因此時常過着居無定所的生活。因此,遊牧和農耕一直都是互相對立、依存的關係,我國越靠近北邊疆域的地區,越是容易遭受遊牧民族的侵擾。
自從燕雲十六州被遼朝收入囊中以後,我國就面臨着很大的威脅,因此歷朝歷代都曾試圖進行收復。宋朝的時候,為了阻止遼朝的鐵騎,從燕雲十六州疾馳而來,宋朝開始在汴京附近種植起了樹木,希望以此作為一個緩衝的屏障,甚至還在河北等地修建了大名府進行對峙。
979年,宋朝的宋太宗還曾親自帶領部隊奔赴了幽州,隨後和遼軍在高粱河展開了激戰,他迫切的想要收復燕雲地區,不過卻因為不敵遼軍,中箭負傷以後乘驢車逃走。此前,宋朝曾試圖通過金錢來贖回失地,但是卻並沒能成功,因此宋朝和遼朝發生了一系列的戰爭。
986年,宋太宗也趁着遼朝冊封新君的時候,再次派兵前來攻打遼朝,宋太宗兵分三路試圖收復燕雲十六州。剛開始進展的還算順利,不過由於三路大軍有兩路作戰失利,因此三軍不得不撤退,而且由於撤退慌亂,致使斷後的部隊陷入重圍,主將被敵軍俘獲,壯烈犧牲。
雍熙北伐之後,宋遼之間的態勢發生了轉變,宋朝不再積極進攻,轉而變成了被動防禦,使得遼朝經常來犯。997年,宋太宗駕崩,宋真宗開始即位,他勵精圖治,使得北宋進入了鹹平之治;不過遼朝卻時常在交界處進行劫掠,使得宋朝邊疆的百姓苦不堪言。
1004年,由於宋真宗的軟弱,以及羣臣的無所作為,使得遼朝愈加頻繁的進行侵襲,最後甚至演變成了大規模的侵略。宰相寇準力排眾議,主張進行反擊,並且勸使宋真宗親征,使得宋軍士氣上漲,並且在澶州城和遼軍打的不相上下,隨後開啓了“澶淵之盟”。
宋遼議和以後,約定每年送予錢財給遼國,並且還開放了邊境的貿易往來,雙方有了一段和平的日子。1118年,金朝進攻遼朝,宋朝看到以後認為機會來了,於是決定和金朝聯手,並約定滅掉遼國以後,燕雲十六州歸還給宋朝,以此定下了“海上之盟”。
可是,宋朝的軍隊參戰以後,卻被遼朝打的大敗而歸,因此金兵掠奪了燕雲等地區,營、平、灤三州也不予交付。1125年,金朝覺得宋朝太過弱小,於是覺得沒必要平起平坐,於是兵分兩路開始侵略宋朝,宋朝被打的苦叫連連,最後差點滅亡。
1234年,金軍被滅。1276年,宋元之間發生了“崖山海戰”,由於雷州失守,宋軍全線崩潰,趙宋皇族八百餘人跳海自盡。張世傑等愛國人士,聽説了皇帝殉國以後,他們也跟着跳海殉國;據悉殉國的人多達十萬人,文天祥曾作詩云:“羯來南海上,人死亂如麻。腥浪拍心碎,飆風吹鬢華。”
朱元璋起義以後,積極反抗元朝的統治,在1368年派遣徐達攻克了通州,並且包圍了大都,致使元朝覆滅,隨後建立起了明朝。元朝覆滅以後,蒙古殘軍在王保保坐守西太原,並且和明朝相抗衡,朱元璋派遣徐達進攻。
1369年,徐達西渡黃河,張思道聞風而逃,李思齊不戰而降,張良臣的部將開城迎降;直至1382年,徐達收復了大量的失地,並且還打到了今內蒙古自治區寧城縣東南,朵兒不花逃遁,徐達才班師回朝。
之所以,徐達這位大將能夠收復燕雲十六州,不得不説當時元朝末期已經腐敗到了極點,因此民眾十分的反感,軍心也非常不穩,所以才會被如此輕易的打敗。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朱元璋起義順應民心,派徐達收復失地也是為了百姓,所以才能夠成功的收復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