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姜維給人一種繼承遺志的忠臣,其實就是一個地道軍閥

蜀漢政權的覆滅是很多原因構成的合力造成的。

這裏面既有西川面積狹小,人口不多,綜合國力不足的原因,也有派系傾軋,內耗嚴重的問題,還有姜維以“新軍事變革”為名,自廢武功的特殊事件。除此之外,蜀漢的敗落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內部出現了軍閥割據的局面

東漢末年之所以天下大亂,就是因為地方行政長官——州牧掌握了軍權,至於黃巾起義和宦官專權對國家統一的危害反倒還在其次。

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過程,實質上是大軍閥消滅小軍閥的過程。可蜀漢集團內部在劉備死後卻出現了老軍閥未滅,新軍閥又粉墨登場的另類局面。

蜀漢集團中第一個大軍閥就是諸葛亮。

判斷一個人是不是軍閥的關鍵是什麼呢?我以為最關鍵的問題是看軍隊究竟是掌握在國家手中,還是控制在個人手中。

諸葛亮最高的官職雖然是漢丞相,武鄉侯,而不是大將軍,但他卻常常以北伐為名,將軍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時他還在軍中大肆提拔親信,先後將馬謖、董允、姜維提拔到重要領導崗位上任職,來保證部隊對自己的絕對忠誠。

一個國家的軍隊被軍閥控制,軍隊就很難為國家服務了,所以就有了“六出祁山”而不能取中原寸土的笑話。

蜀漢姜維給人一種繼承遺志的忠臣,其實就是一個地道軍閥

後來,諸葛亮死了,但軍閥割據的局面並沒有結束。因為諸葛亮的衣缽被姜維完整地繼承了下來,真可謂“薪火相傳”。

姜維掌權後一開始就擺出一副繼承先相遺志的架式,有事沒事都帶着大軍到北部邊境轉一轉,達到控制軍權、樹立威望、拉擾人心的目的。到了後期,姜維則乾脆不聽朝廷調遺,割據一方。

《三國志.蜀書.姜維傳》中記載:“五年,維率眾出漢、侯和,為鄧艾所破,還住沓中。維本羈旅託國,累年攻戰,功績不立,而宦官黃皓等弄權於內,右大將軍閻宇與皓協比,而皓陰欲廢維樹宇。維亦疑之。故自危懼,不復還成都。”

這段話的意思是:景耀五年,姜維戰敗,屯兵沓中。由於姜維連年征戰,卻沒有什麼戰果,宦官黃皓與將軍閻宇聯合起來,想用閻宇換掉姜維。姜維知道後,害怕兵權被解除,就滯留在沓中,不回成都。

蜀漢姜維給人一種繼承遺志的忠臣,其實就是一個地道軍閥

後世的“維迷”可以把姜維誇得聖人一般,但無論如何,姜維不聽中央調遣的行為就是地地道道的軍閥割據,放在任何時代都是足夠上軍事法庭的。

而閻宇並不是一個反面人物,大家不要以為和黃皓沾了邊就都是壞人。而且,另一位為《三國志》作注的歷史學家孫盛則認為,罷免姜維,保舉閻宇的並不是黃皓,而是諸葛瞻和黃厥.

從史志對閻宇將軍不多的敍述中,我們可以看出閻宇絕對是個標準的職業軍人。

《三國志.蜀書.霍峻傳》中寫了這樣一段話:“魏之伐蜀,召宇西還,留宇二千人,令憲守永安城。”

蜀漢姜維給人一種繼承遺志的忠臣,其實就是一個地道軍閥

意思是説:鍾會、鄧艾伐蜀時,劉禪召閻宇西進成都救援,閻宇將軍留下了二千人給羅憲,讓羅憲駐守永安城,自己率領大部隊奔赴成都。

與閻宇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姜維在明知鄧艾的部隊已經出現在成都平原時,仍以情況不明為由,拒絕回師勤王。

我們知道劍閣是一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要塞,姜維是完全可以派一部分人馬在劍閣遲滯敵軍,率領另一部分人馬馳援成都的。憑着姜維部隊的實力,粉碎鄧艾父子人數不多的小股部隊應該是綽綽有餘的。那樣的話,蜀漢當時的危局或許可以迎刃而解。

蜀漢姜維給人一種繼承遺志的忠臣,其實就是一個地道軍閥

但姜維為什麼不去回援呢?如果站在一個割據軍閥的角度來看,姜維的所作所為就很好理解了。

國家大廈將傾,軍閥們想的往往並不是力挽狂瀾,而是如何保存實力,以便在投降的時候討價還價,這是軍閥的本性使然。國家滅亡了,如果姜維手中的部隊還在,那麼姜維還是姜維,做不了一方諸侯,也能做個“足谷翁”,富甲一方。但如果姜維的部隊拼光了,姜維則只能淪為階下囚。是姜維的個人利益,導致了他在國家最危難的時候選擇了袖手旁觀。

姜維的夢很美滿,但是姜維忘了,司馬氏是不允許國家內部有軍閥存在的。姜維降魏後不久,老辣的司馬昭就把他連同鍾會、鄧艾一勺燴了。

正所謂“機關算盡,反誤了卿卿性命”!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23 字。

轉載請註明: 蜀漢姜維給人一種繼承遺志的忠臣,其實就是一個地道軍閥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