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幾個唐代的例子吧~
例 1:
遊騎將軍、西州岸頭府果毅都尉、上柱國、廣饒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户
楊敏
太宗貞觀十七年(643 年)
遊騎將軍
是楊敏的散官,為從五品上的武散官。唐代祿米、章服皆繫於散官官品。
西州岸頭府果毅都尉
是他的職事官,亦是他的實際工作崗位。岸頭府是設於西州的四個折衝府之一,(左·右)果毅都尉為折衝府次官。岸頭府的具體等級史無所載,恐怕為中府或下府,那麼這個職事官的品級當為正六品上或從六品下。
上柱國
是他的勳官。為勳官中最高一級(即“十二轉”),理論上“視同”正二品。在初唐時尚有實際價值。
廣饒縣開國男
是他獲封的爵位。開國縣男為唐代九等爵中最低一等,從五品上。
食邑三百户
即“開國縣男”這一封爵相應的食邑數。與”食實封“不同,此為虛封,無實際意義。
例 2:
金紫光祿大夫、守文昌右相、同鳳閣鸞台三品、安息道行軍大總管、上柱國、扶陽郡開國公
韋待價
睿宗永昌元年(689 年)
金紫光祿大夫
是韋待價的散官,為正三品的文散官。
守文昌右相
是他的職事官,因散官官品低於職事官官品,故加“守”字。所謂“文昌右相”即“尚書右僕射”,從二品。文昌左·右相(尚書左·右僕射)為文昌台(尚書省)實際上的長官,乃宰相之任。
同鳳閣鸞台三品
是他的加銜,即“同中書門下三品”。本來,非正職宰相(三省長官)者,加此類銜(如“參預朝政”、“參知政事”、“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等)即為宰相。但從太宗貞觀二十三年(649 年),李勣任“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起,尚書僕射這正職宰相也必帶加銜了。以至到了中宗神龍元年(705 年),新任尚書右僕射豆盧欽望因未加銜,而不敢行使宰相職權,意味着此時恐怕已形成“尚書僕射不加銜即非宰相”的一般認知。
安息道行軍大總管
是他的使職,亦是他的實際工作崗位。這一年,韋待價以此職領軍征討吐蕃。唐代的行軍制度是一種戰時出征制度,總領全軍出征的統帥——或稱某某道行軍總管、大總管,或稱某某道行軍元帥、副元帥,或稱某某道安撫使等等。
上柱國
是他的勳官。為勳官中最高一級(即“十二轉”),理論上“視同”正二品。
扶陽郡開國公
是他獲封的爵位。開國郡公為唐代九等爵中第四等,正二品。
例 3:
左散騎常侍、鎮南都護、光祿大夫、兼御史中丞、北海郡開國公、食邑三千户
阿倍仲麻呂
約肅宗上元元年(760 年)~代宗大曆二年(767 年)間
左散騎常侍
是他的職事官。從三品的左散騎常侍是隸屬門下省的諫官,但阿倍仲麻呂並不實際擔任這一職務,而是以“左散騎常侍”出守安南,所以此職在此處實際起到的應是榮銜作用。
鎮南都護
職事官,這才是他的實際工作崗位。所謂“鎮南都護”即“安南都護”,正三品。該職歷來兼任交州刺史,或者説歷來由交州刺史充任,所以完整地應寫成“交州刺史充鎮南都護”之類。
光祿大夫
是他的散官,為從二品的文散官。
兼御史中丞
是他的憲銜。“憲銜”亦稱“兼官”,是一種加銜,始於玄宗開元年間。初時給外任官加此等御史台官(風憲官)銜是為了提高受銜外任官的職權與威望,後漸漸又用來賞功。到了殘唐五代以至宋初,則因氾濫成災而變得一文不值。
北海郡開國公
是他獲封的爵位。開國郡公為唐代九等爵中第四等,正二品。
食邑三千户
即“開國郡公”這一封爵相應的食邑數。與”食實封“不同,此為虛封,無實際意義。
例 4:
劍南西川監軍使、興元元從、朝議大夫、內侍省內常侍員外置同正員、上柱國、賜紫金魚袋
王良會
憲宗元和四年(809 年)
劍南西川監軍使
是王良會的使職,即派駐“劍南西川”這個方鎮的監軍。這是他的實際工作崗位。
興元元從
是他得到的功臣號,説明他在“涇原兵變(奉天之難)”事件中有功。綜合他的狀況判斷,當屬於德宗朝三種功臣號中的“元從功臣”。
朝議大夫
是他的散官,為正五品下的文散官。
內侍省內常侍員外置同正員
是他的職事官。內常侍乃是內侍省的次官,正五品下,正員定員 6 名。王良會作為“員外置同正員”的內常侍,享受與正員內常侍同等待遇。此職在此處起到的是類似本官(正官、階官)的作用。
上柱國
是他的勳官。為勳官中最高的一級(即“十二轉”),理論上“視同”正二品。到中晚唐時期,已不剩多少實際價值。
賜紫金魚袋
散官官品三品以上,公服着紫袍;玄宗開元年起,京官及部分外官服紫者,皆佩金魚袋。王良會散官不及三品,於是天子賜下紫袍與金魚袋,以示恩寵。即所謂“賜章服”中的一種。
例 5:
翰林待詔、朝議郎、守梁王府司馬、上柱國、賜緋魚袋
唐玄度
文宗開成五年(840 年)
翰林待詔
隸屬翰林院的使職,以琴·棋·書·畫·僧·道·陰陽·醫術·天文等特殊技藝服務於皇室,地位低下。唐玄度乃是一名翰林書待詔。
朝議郎
是他的散官,為正六品上的文散官。
守梁王府司馬
是他的職事官,從四品下,因散官官品低於職事官官品,故加“守”字。高宗以後,王府官日益不受重視,失去具體執掌,形同虛設(有些甚至根本不設),漸漸淪為寄祿之用。此職在此處起到的便是本官(正官、階官)的作用,與當時的梁王李休復一毛錢關係都沒有。
上柱國
是他的勳官。為勳官中最高的一級(即“十二轉”),理論上“視同”正二品。到中晚唐時期,已不剩多少實際價值。
賜緋魚袋
散官官品四·五品,公服着緋袍;玄宗開元年起,京官及部分外官服緋者,皆佩銀魚袋。唐玄度散官不及五品,於是天子賜下緋袍與銀魚袋,以示恩寵。亦是“賜章服”中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