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圳客户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9月24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林清容 田語壯)深圳在校的小學生已突破百萬,學生背後的家長羣體更加龐大。日前,記者隨深圳市垃圾分類推廣大使走進幾所學校看到,校園內的垃圾分類開展得有聲有色,一些學校堅持開展垃圾分類六七年了,一些學校垃圾分類的創新做法走向了全國,垃圾分類從一項“任務”變成家長和孩子們都喜愛的生活元素。
翠竹外國語實驗學校學生在自助櫃員機上投放垃圾。
從回收牛奶盒到開“環保銀行”
羅湖區翠竹外國語實驗學校內設置了一處紅領巾環保教育站。教育站外,有一排長長的水池,水池上方張貼着清洗奶盒步驟分解示範,引人好奇。
“我們學校有課間餐牛奶,每天產生2000多個廢棄牛奶盒,量很大,直接丟掉可惜了,所以學校做了水池,發動師生將牛奶盒清洗、晾乾後回收。”該校老師黃穩介紹,“一學期全校能回收將近一噸的牛奶盒。”
不止回收牛奶盒,疫情期間,該校聯合“深分類”小程序運營單位共同開發的線上“環保銀行”。停課時,學生和家人一起線上“打卡”,將在家中開展垃圾分類的情況拍照上傳到系統中。
線下,該校環保教育站內設置了“環保銀行”的回收終端,分為紙類、玻金塑、織物、牛奶盒四類。物品投進去後,“環保銀行”記錄重量。
6月上旬,該校六年級學生熊思齊彙報了深圳提案“‘垃圾’存銀行分類新時尚”,該提案亮相第八次全國少代會審議。她説,“科技讓垃圾分類更方便更有樂趣,我們做起來很開心。”
據統計,除該校外,“環保銀行”已設立支行41家,即有41家學校加入進來,4萬多名學生“開户”。截至9月4日,共收到了70198個牛奶盒、15093個易拉罐、122.67公斤的織物。
各類垃圾分類活動覆蓋全校
福田區蓮花小學內處處透露着綠色環保的理念,各色海報及宣傳欄、分類垃圾桶、智能回收屋、學生環保作品圖片、環保操作間……遍佈校園的角落,營造出濃厚的垃圾分類氛圍。
蓮花小學教學樓內的分類垃圾桶。
蓮花小學從2013年起就開始重視環保教育,是深圳最早一批開展垃圾分類的學校,他們組建了以教師和學生為核心的環保團隊,發動全校師生、清潔工、保安等全體人員參與垃圾分類。每天會進行垃圾分類檢查,通過檢查評比,督促各班、老師們堅持做好垃圾分類。
每週五下午4點後,該校四年級學生許同學都會和媽媽一起參加在校門口舉辦的環保村活動,把家裏的紙箱、瓶子、鐵罐等帶過來進行分類回收。據瞭解,蓮花小學的環保村活動從2013年5月開展至今風雨無阻,還會前往附近社區、餐廳進行垃圾分類宣傳,向附近居民普及垃圾分類常識。
此外,蓮花小學積極開發垃圾分類課程,在課後進行相應的實踐操作,形成“教育+實操”的培養模式。
倡導光盤行動減少垃圾產生
學校就餐產生的垃圾也是垃圾分類重點,黃穩老師介紹,學校開展了“光盤”打開活動,學生吃完午間餐後,學校會在每層樓放一個廚餘垃圾桶,學生剩飯剩菜倒入,然後把飯盒放回,而紙則倒入其他垃圾桶,回收完後撤走廚餘垃圾桶。在食堂,老師們就餐後,也是將剩飯剩菜倒入專門的廚餘垃圾桶。每天下午,會有專門的廚餘垃圾清運公司上門回收。
蓮花小學從2017年開始就倡導師生開展光盤行動,該校譚老師表示,老師就餐的食堂內放了兩個桶,一個裝廚餘,一個裝紙巾等其他垃圾,因為多數時候都能光盤,每天產生的廚餘垃圾非常少。在教學區一樓和二樓的午託班,每天中午,學生也堅持儘量光盤,就餐時,清潔員會將廚餘垃圾桶放置在走廊中間,方便學生分類投放垃圾。
垃圾分類推廣大使話你知
垃圾分類要從娃娃抓起
“兩所學校是垃圾分類從娃娃做起的典範。”深圳市垃圾分類推廣大使吳建升深入參觀後表示,翠竹外國語實驗學校專注牛奶盒的回收,形成了專業、標準的流程;蓮花小學的垃圾分類活動潤物細無聲。兩所學校都有一幫對環保執着的老師和校領導,還有一羣可愛的孩子,他們熱愛環保,不僅在學校做,還回到家中帶動了家長。
吳建升認為,兩所學校垃圾分類的做法值得弘揚,可複製可推廣,如果有更多的學校這樣做,垃圾分類從娃娃抓起一定可以落到實處。
吳建升——2012年起,專事垃圾分類報道和深度調查,被稱為“垃圾記者”。曾連續兩年組織中國垃圾分類高峯論壇,探討中國垃圾分類頂層設計和未來發展方向。組織垃圾分類社區活動、論壇及講座數百場,並參與社區垃圾分類督導活動。